日常讨论最多的树基本上都是查找树,构建、调整树的目的,都是为了快速地查找。在有限的资源下,谁能够在树的构建和查找上取得更加均衡的性能,谁就会成为最常用的技术。这里说的有限资源,主要是指存储:内存或磁盘。

如果数据集较少,只需要在内存中操作,主要考虑构建和查找树的时间复杂度,这类树的优胜者是红黑树;如果数据集很大,如GB级别,内存不足以存储整个数据集,势必以磁盘为主要存储手段,磁盘IO会是主要问题,减少IO操作是主要目的,这类树的优胜者是B+树。

严格地说,无论红黑树还是B+树,和平衡二叉树(AVL树)没有必然的联系,但考虑到树的平衡对查询的重要性,因此了解构建AVL树的详细步骤也是有必要的。

从树的构建思路上看,有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两种方式。前者和我们最开始学习的树一脉相承,AVL树是自顶向下构建的典型代表;后者天然满足平衡性,且节点、合并的发生频率明显小于自顶向下构建的AVL树,典型代表是B树。

B树最开始被设计用于外部查询,即整颗树存储在磁盘上,在此基础上微调优化的B+树是数据库索引最常见的结构;基于B树自底向上的思想,简化发展出了对称二叉B树,用于内部查询;后又发展出更好理解的2-3-4树;基于2-3-4树推导出了易于实现的版本——红黑树。

AVL树

平衡二叉树,也叫AVL树,AVL得名于其发明者Adelson-Velsky and Landis Tree,并非平衡二叉树的英文缩写。记住它的两个特征即可

  • 二叉,即每个节点最多有两个子节点
  • 平衡,即每个节点的左子树和右子树高度差不超过1

为了达成这两个特征,每插入新节点,都需要重新找平。一般认为有四种不平衡的情况,通过左旋、右旋操作完成找平。下面说明原理

  • 由于每插入一个新节点都会找平,所以只需要调整的离插入节点最近的那颗不平衡子树

  • 树的不平衡只与离根节点最近的三个节点有关,调整它们即可。三个节点,总共五种排列方式

    image-20230206202644570

    第三种平衡,其它四种不平衡,找平的目的就是将四种不平衡的情况转变为第三种情况

    这四种不平衡结构,从左到右我们称之为 LL、LR、RL、RR 型

  • 给节点从上到下编号为 A B C;所谓调整,就是确立新的结构,并处理其父子节点关系。这四种情况分别如下调整

    • LL
      • B为新根,C为左节点,A为右节
      • B父=原A父;B左子=C;B有子=A
      • A父=B;A左子=原B右子;A右子=原A右子
      • C父=B;C左子=原C左子;C右子=原C右子
    • LR
      • C为新根,B为左节点,A为右节点
      • C父=原A父;C左子=B;C右子=A
      • B父=C;B左子=原B左子;B右子=原C左子
      • A父=C;A左子=原C右子;A右子=原A右子
    • RL
      • C为新根,A为左节点,B为右节点
      • C父=原A父;C左子A;C右子=B
      • A父=C;A左子=原A左子;A右子=原C左子
      • B父=C;B左子=原C右子;B右子=原B右子
    • RR
      • B为新根,A为左节点,C为右节点
      • B父=原A父;B左子=A;B右子=C
      • A父=B;A左子=原A左子;A右子=原B左子
      • C父=B;C左子=原C左子;C右子=原C右子

    上述步骤,可以直接转换为代码

理解如上的关键点即可,忽略其它文章和书籍所谓左旋右旋操作,它们只会带来误导。一个典型的AVL树构建过程如下

image-20230207105924686

B树

B树的发明是用来组织和维护大型顺序索引的,大型索引必然存储在磁盘中,这种情况下磁盘IO是主要耗时因素。B树的解决办法是增加节点容量,降低树的高度。

B树有几个术语

  • page:B树中一个节点就是一个page
  • entry:一个page由多个entry构成,它们是有序的序列,一个entry包含如下属性
    • p:指向子节点的指针
    • x:被索引的key,比如数据库中对id做索引,那此处就是id
    • α:被索引内容的指针,对数据库而言,它可能是id对应的行的文件句柄

二者关系如下

image-20230206204305302

网上找了一个B树的图,能够大致说明问题:数字代表x、data代表α、箭头根部代表p

image-20230206204858565

相对平常的二叉树,B树有几个特点

  • 是序列和树的结合体,树用于减少IO次数(在一个B树中,找到目标节点至多需要IO次数=树的高度);序列用于在内存中查找
  • 树的构建自底向上:新数据总是插入叶子结点,随着叶子节点数量超过2k+1,分裂成两个节点,并引入父节点。这样带来两个好处
    • 根节点到任何叶子结点的高度都是一样的,使得查询稳定
    • 插入简单,只有节点数量超过限制时才需要进行分裂操作,分裂过程也很简单(具体可以随便搜一篇文章,然后自己画一画)

B+树

B树已经能够解决外部索引问题了,但还有两个点可以优化,优化结果就是B+树,具体来说

  • 树的高度能够进一步降低:将中间节点page的entry内的α去掉,转移到叶子节点,使得中间节点的entry更小,使得单个page能够存储更多entry,能够退出分裂到来的时间,从而减缓树高度的增长速度。进而减少IO
  • 范围查询不是很方便:上一步一方面降低了树的高度,另一方面使得数据引用全部转移到了叶子节点,它们又是有序的,可以直接用链表串联它们,范围查询就非常方便

2-3-4树

B树中,节点拥有最多子节点的个数,称之为度,2-3-4树就是度为4的B树。也就是说,它具有B树最珍贵的两个特点

  • 所有叶子结点到根节点距离一样,意味着这是一个平衡树。节点的查询时间和AVL树一样是logN,最坏的情况也只是节点内有三个key,使得查询时间复杂度为2logN,但从CPU角度来说,没有什么区别
  • 插入简单,总体性能高于AVL树

一个2-3-4树构建过程如下

image-20230207111528117

和AVL树的构建相比,同样的输入,AVL树进行了4次调整操作(旋转);而2-3-4树只进行了2次调整操作(分裂)。这要归功于高度节点的缓存作用。

为什么2-3-4树比AVL树高效

  • 查询:上面已经说过了,查询上来说,AVL树是更高效的
  • 增删:相对于AVL树,2-3-4树的3节点和4节点实际上起到对不平衡的缓存作用;不平衡时通过高度节点向低度节点转换;当增删足够随机时,高度节点的缓存效果越明显。使得增删效率明显高于AVL树。

增删少,查询多,用AVL树;增删多,用2-3-4树

红黑树

红黑树并不是直接发明出来的,而是2-3-4树的等效表示,目的是代码实现更加方便。可以直接将2-3-4树转换为红黑树

  • 2节点不用管
  • 3节点拆分为具有单个子节点的2节点,该左子节点标记为红色
  • 4节点拆分为具有左右子节点的2节点,两个子节点都标记为红色

网上随便找了个图

image-20230206212202575

将上一节中的2-3-4树转换为红黑树如下,绿色框表示它们原本在一个2-3-4树节点

image-20230207112610146

总结

各种树的定义,过两天肯定会忘,所以本文没写,但要理解这些树的来源和用途,理解了才可能用到。过多地停留在定义只会浪费精力。

参考资料

留言

2023-02-06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