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ker News 高赞评论 - 2025-11-07
1. shevy-java 在“FBI试图揭露archive.is所有者身份”中的新评论
我们需要保护数据。联邦调查局正试图扼杀数据。
我们不能允许联邦调查局在此为虎作伥。实际上我认为数据应该成为一项基本人权——这里我主要指知识本身,而非针对特定个体的数据(比如”人肉搜索”这类糟粕)。
知识本身应当成为基本人权。我理解现行法律对榨干人类价值的大型企业非常有利,但法律也需要改变。(需要说明的是,我并非反对商业本身——只是认为法律不应成为限制人权的工具,包括随时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权利。)
维基百科还算不错,但它遗漏了大量内容,更遗憾的是它主要呈现单一视角,而很多事物需要多角度解释才能理解。当我研读新领域时,会先聚焦基础概念进行掌握。有些维基条目过于复杂,即使反复阅读数分钟,仍然不知所云。这也是维基百科的问题所在——由于撰写者众多,有时根本难以理解它想要传达的核心内容。
作者: shevy-java | 发布于: 2025-11-06 16:41
2. willvarfar在”澳大利亚太阳能过剩,全民免费供电”中的新评论
抛开政治因素不谈,必须承认中国在战略性地开发和大规模生产超低价太阳能板方面为全世界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 willvarfar | 发布于: 2025-11-06 16:15
3. everdrive 在《信任崩塌:无限AI内容的灾难》中的新评论
无所谓。我们必须不计代价地持续建造更多技术。有创业想法?那就去实现。你的企业会让人们生活更糟?没关系,继续推进。某项新技术可能摧毁人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无所谓,只管建造。我们永远需要更多,必须做得更多。每个实验都合理,每个冲动都该被追随。更复杂系统、更强控制力、更多干扰源、更甚的愤怒情绪、更高参与度——不计代价,永不停歇地建造下去。
作者: everdrive | 发布于: 2025-11-06 13:30
4. sixeyes 在“日本社区终结”中的新评论
也许Mozilla在启用这个功能之前,真正该做的是”建立沟通渠道”。
文章中提到:”这个功能一直在未经我们同意、没有控制选项、没有沟通的情况下运行”。
这位志愿者长期付出,努力营造有益的环境。结果突然从天而降一个机器,把所有这些努力都践踏在脚下。这让人感觉自己既不受欢迎,也不被重视…
作者: sixeyes | 发布于: 2025-11-06 10:06
5. 用户apexalpha在”日本社区终结”中的新评论
作为荷兰人,我完全没有从这段话中读出任何居高临下或高高在上的态度。
这看起来就是有人想主动联系并提供帮助。换作是我可能也会这么写——纯粹是真心想帮忙而已。
作者: apexalpha | 发布于: 2025-11-06 08:51
6. getnormality 在《日本社区的终结》中的新评论
对于让您感到不爽这件事我表示抱歉。
要不要打个电话简单聊聊?
就一小会儿。
真的就一小会儿。
来嘛来嘛。
作者: getnormality | 发布于: 2025-11-06 03:35
7. jahsome 在“日本社区终结”话题中发表新评论
虽然我无法理解那些精妙的细节,但大致要点还是能把握的。
不过说实话,光是看到”跳上快速电话”这个说法,就让我莫名火大。这句话瞬间让我全身血液沸腾。
作者: jahsome | 发布于: 2025-11-06 03:15
8. 用户 adeptima 在《日本社区的终结》中的新评论
在日本生活十多年,以我的视角看这个问题要深刻得多。”我们开个视频会议解决”根本不是正解。这位老兄被当众驳了面子。我欣赏日本的人情味——那些只有三张桌子的小酒吧或餐馆,本就不该为了追求高效沟通而被标准化流程碾压……他完全是被强行塞进了这套流程。建议查查谷歌的”根回し”决策流程。
作者: adeptima | 发布于: 2025-11-06 03:04
9. ares623 在《日本社区终结》中的新评论
这可真够讽刺的
我们想确保真正理解您遇到的困难
文章开头明明就列了一堆问题。不如让AI给你做个执行摘要和重点归纳算了。
作者: ares623 | 发布于: 2025-11-06 02:52
10. rodarima 在《Dillo:跨平台图形网页浏览器》中的新评论
原因有很多,不分先后顺序:
它极其缓慢且资源消耗大。即使在我最快的电脑上打开任何链接/页面至少需要3秒,但内容主要是文本和图片。
没有JavaScript就无法使用(过去至少还能阅读内容,现在只能加载问题描述)。我希望错误追踪器能在Dillo浏览器中直接阅读。虽然有几个命令行选项,但效果还不如直接把问题存成文件用编辑器查看。
强制用户注册账户才能交互,且不与其他代码托管平台互通。这是个由营利公司掌控的封闭生态。
必须联网才能使用,而且需要良好的网络连接。加载Dillo代码库主页需要消耗3MB流量(压缩后),这比Dillo发行版的两倍还大(我们的标准是软盘容量)。加载所有未解决问题的索引需要下载7.6KB(压缩后)。
通过邮件回复会破坏内容格式(难道不支持Markdown?)。
无法跨问题添加(内置)依赖关系。
等我们最终完成迁移后,我可能会写篇文章详细说明。
作者: rodarima | 发布于: 2025-11-05 23:26
11. 用户 chis 在《纽约校园手机禁令让午餐时间重归喧闹》中的最新评论
他们竟然放任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简直荒谬。相关人员本应立刻意识到手机进课堂会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文中居然提到食堂”安静得能听见针掉在地上的声音”?
我在学校食堂里学会的基础社交技能,可能占到我全部社交能力的一半。那段时光的重要性,恐怕超过任何一堂课本身。
作者: chis | 发布于: 2025-11-05 21:49
12. zdragnar 在《为何聪明人反而不快乐?》中的新评论
正如有人所说,幸福等于现实减去期望。
聪明人能看到更多可变的因素、更多可调整的组件,因此更不愿安于现状。这种认知会制造出”改变现实很容易”的错觉,从而对周遭世界产生更高期望。
我认为这种思维模式会让人错置幸福与满足感——尽管对很多人而言,这两者本就紧密相连。
作者: zdragnar | 发布于: 2025-11-05 21:06
13. epistasis 在 “非洲正在上演太阳能朋克” 中的新评论
电网的建设成本极其高昂,是我们电力系统中一笔巨大的开支。即便在监管完善的环境里——比如能够快速便捷地获得建设许可,而不会出现公民投票非法阻挠输电线路建设数年的情况[1]——成本依然居高不下。美国当前的电网扩建监管体系极其糟糕,审批进度比糖浆流动还要缓慢,而且存在大量拥有单方面否决权的利益相关方。如今在美国,一条新输电线路的建成简直堪称奇迹。
试想这样的场景:需要沿途不断贿赂政府官员才能推进电网建设(在美国你只需要收买地主和钉子户),或是通过行贿获得大型集中式发电站的许可。除了要进口所有材料、燃料等物资,还得引进全新的技术团队和施工队伍。
就我在美国家中的用电情况而言,分布式太阳能加储能系统的成本已经低于传统电力加输电的费用。目前唯一的障碍就是繁琐的许可申请流程和施工团队对接问题。
在未开发地区,太阳能加储能的组合具有革命性意义。这比直接从固定电话跨越到手机的意义更为重大。
非洲即将获得巨大的电力供应,而且全部将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这要感谢过去几十年来持续稳步改进该技术的企业家和工程师们,这是当今人类文明最耀眼的成就之一。
[1] https://www.utilitydive.com/news/maine-jury-clears-avangrids…
作者: epistasis | 发布于: 2025-11-05 20:34
14. spullara 在“ChatGPT条款禁止将其用于向他人提供法律和医疗建议”中的新评论
这个标题不准确。他们禁止的是用户使用ChatGPT向他人提供法律和医疗建议。个人仍然可以使用ChatGPT为自己获取法律和医疗建议。
作者: spullara | 发布于: 2025-11-05 20:33
15. tototrains 在“互联网档案馆法律战落幕,创始人痛惜失落的珍藏”中的新评论
记住:如果OpenAI/谷歌为了赚钱而做,就不算违法。如果是理想主义者为了公众访问而做,法律就会全力打压。
信息渴望自由。那就满足它。如果我们让那些凭借暂时权力榨取他人成果的蠢货得逞,他们在历史书上只会是昙花一现的注脚。
作者: tototrains | 发布于: 2025-11-05 20:24
16. rodarima 在《Dillo:跨平台图形网页浏览器》中的新评论
我是项目维护者。
我们正在将 Dillo 从 GitHub 迁移出去:
- 新官网(nginx):https://dillo-browser.org/
- 代码仓库(C语言,cgit):https://git.dillo-browser.org/
- 缺陷追踪(C语言,buggy):https://bug.dillo-browser.org/
这些服务应该能扛住 HN 的流量冲击。
CI 通过 git hooks 运行,并将日志输出到网页(目前暂未公开)。
所有服务都非常简洁且无需 JavaScript 支持,因此完全可以在 Dillo 浏览器内部完成 Dillo 的整个开发流程。
在测试阶段我会继续同步 GitHub 上的代码库,但后续可能会将其标记为归档状态。
另请参阅:
作者: rodarima | 发布于: 2025-11-05 19:54
17. Ardon 在《为什么聪明人不更快乐?》中的新评论
或许该换个提问角度:什么能让人感到快乐?
是人际关系、满意的工作、成就感这类东西。(当然还有很多很多)
于是真正的问题浮现了:这些快乐”源泉”中有多少能因智力提升而改善?占比多少?
人际关系?似乎不能。工作?看来也不行,大量工作并不需要高智商,但人们依然乐在其中。成就感?这三者中最有可能相关,但也很相对。
还有个想法:
追问”为何聪明人不更快乐”有点像问”为何跳得高的人缺乏同理心”。两者没有直接关联,必须回归现实条件分析。比如:跳得高的人更健康→健康的人更有精力培养同理心→所以跳得高的人更具同理心。对于智力,我们假设聪明人更快乐。同理,快乐与智力并非直接相关。实际链条是:聪明人更善于实现目标→他们选择能带来快乐的结果→环境让他们快乐→所以聪明人更快乐。(这些只是思路示意,并非严谨逻辑推论。)
作者: Ardon | 发布于: 2025-11-05 19:54
18. timenotwasted 在“新型凝胶修复牙釉质或将彻底改变牙齿修复方式”中的新评论
感觉过去15年来我一直在读完全相同的文章……在医学突破领域,我很难分辨哪些是真实成果,哪些是画饼充饥。
作者: timenotwasted | 发布于: 2025-11-05 19:52
19. IAmBroom在”挪威发现中国巴士存在远程访问功能后重新评估网络安全”中的新评论
我在铁路安全领域工作。几年前有两家非中国的大型铁路公司试图合并,明确目的是组建能与中国国企竞争的公司,为西方铁路提供更安全的替代方案,以抵御国家支持的网络攻击。
但最终欧盟部门某位官员以一纸反垄断决定否决了这项提案。尽管多次尝试简化合并方案,这位官员始终不肯让步。
结果就是中国中铁建继续凭借(普遍认为的)低价策略赢得海外合同。已知知识产权窃取是他们亏本或微利合同的目标之一(我本人就参与过相关抵制工作)。
想象一下:在可能与你军事对抗的国家掌控铁路命脉,这种战略价值何其巨大——这绝非危言耸听。
虽然本文讨论的是公交专用道,但其中的相似性显而易见。
作者: IAmBroom | 发布于: 2025-11-05 18:04
20. estimator7292在”Ask HN: 我的家族企业仍在使用1993年的文本界面系统,还有人这样吗?”中的新评论
许多(大多数?)老牌零售企业至今仍在使用文本用户界面。它们可靠、稳定,而且比图形界面系统快上几个数量级。
我在Sherwin Williams工作时,对TUI已经熟练到顾客可以连珠炮似地报单,而我能实时同步输入电脑的程度。
设计优良的TUI能快到这种程度实在令人惊叹。事实证明,只要界面永不更改,每个菜单项的热键始终固定,操作软件就会变成肌肉记忆,你的速度只会受限于手指敲击键盘的物理极限。
这个程序几十年来增删过无数菜单选项,但关键在于热键和菜单索引从未改变。一旦你记住了用特定五个键就能调出快速订单菜单,顾客走近时你就能条件反射般调出正确界面——无需思考,纯靠本能。
用户体验在几十年前的TUI时代就已达到巅峰。我见过的所有图形界面,在实用性和速度上都远不及这些精心调校的文本界面。最老牌最赚钱的零售企业至今沿用这些古老软件是有充分理由的:它确实管用,效率惊人,任何替代方案都只会更差。根本不存在改进空间。
补充说明:掌握这些系统确实需要投入时间。不仅要记住界面操作路径(这不算太难),为了达到最高效率,还得熟记大量产品元数据。但关键在于,达到基本操作水平所需的时间不会超过常规培训周期。之后就能在工作中自然形成肌肉记忆,这很像无意间学会盲打的过程——手指自动找到键位,最终大脑能不假思索地将语言转化为击键动作。
这种追求极致效率的软件设计方式非常美妙。在转向图形界面并抛弃文本模式的过程中,我们确实丢失了某些宝贵的东西。
作者: estimator7292 | 发布于: 2025-11-05 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