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ker News 高赞评论 - 2025-10-12
1. 用户mafia在”微软每年仅允许用户三次选择退出AI照片扫描”中的新评论
“这项设置每年只能关闭三次。”
太惊人了。他们显然觉得用户别无选择,只能接受这个既苛刻又荒谬的要求。好像用户不会意识到,要实现这种限制需要特意编写代码来强制执行。而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对我而言好处存疑的功能——我照片里的人物我自己都认识,微软为什么如此迫切地想要掌握这些信息?
隐私立法显然存在缺失。这类行为应该让那些做出粗劣不当决策的企业高管立刻受到重锤严惩。微软早就该挨这一锤了,此事让这个事实昭然若揭。看来我只能屏息以待,看国会会作何反应了。
作者: themafia | 发布于: 2025-10-11 20:02
2. 用户whatshisface在”田纳西州男子因发布威胁枪击表情包被捕”中的最新评论
我认为这是将拖延审判用作非司法武器的典型案例。被告并未违法,也不太可能被定罪(至少在上诉阶段不会),但仅仅因为当局对他的脸书帖子不满,就能让他在监狱里关上好几个月。
作者: whatshisface | 发布于: 2025-10-11 18:53
3. tptacek 在《实现 Ghostty 重要功能的心路历程》中的新评论
提示:我经常使用AI来获取灵感。以这次为例,最终保留了它生成的大部分(并非全部)UI代码。但更多时候,我会让智能体生成内容,然后完全丢弃它的产出,再亲手重写。我发现从零到一的创作阶段最为困难耗时,而AI在充当灵感缪斯方面表现卓越。
这正是编程智能体最大的价值所在。我理解也大致认同人们对AI参与项目在可维护性和代码蔓延方面的担忧。但我并不在意,因为只要能让项目站稳脚跟,让我能与其核心功能交互并进行优化,我就等于进入了高速推进阶段。而达成这个黄金时刻,恰恰占据了我编程成本中80%的代价。
这就是为什么我完全无法理解人们对编程智能体的反对意见。它的价值如此不言而喻——即使你除了让它生成代码外什么都不做,哪怕你最终把所有代码都丢弃。
附言
记得煎培根时要用压肉器!
作者: tptacek | 发布于: 2025-10-11 16:57
4. Avicebron 在《超能力:我在2025年10月如何运用编程助手》中的新评论
我常常觉得,这类博客文章如果能展示实际运用工具构建复杂项目的过程,会更有参考价值。
当你给Claude喂一本书时,它真的在”学习新技能”吗?还是说它之所以呈现这种效果,是因为你的提示词诱导了这类回应行为?我认为有必要对比展示获得新技能后的Claude与原始版本的差异。
可能我太吹毛求疵了,但这类博客大多读起来像营销软文——关键问题总是语焉不详,缺乏实质演示,就像小孩子在夸大自己的作品,既缺乏细节深度,又欠缺微妙之处。
作者: Avicebron | 发布于: 2025-10-11 13:37
5. sillyfluke 在”丹尼尔·卡尼曼选择在瑞士接受辅助自杀”中的新评论
原评论描述了一位超越社区常规标准的人——他始终与邻居、同事和往届学生保持积极互动。如果这样的人知道自己会给社区带来噩梦般的困扰,他极有可能会非常在意。
这个讨论串中可能还有其他读者也认同这位老师的性格特质,并且会在”状态异常”时关注自己对他人造成的影响。
作者: sillyfluke | 发布于: 2025-10-11 12:27
6. AQuantized 在”丹尼尔·卡尼曼选择在瑞士接受辅助自杀”中的新评论
你绝对不想最终患上痴呆症及相关疾病——这会彻底败坏所有人对你的看法。
这个结论在此处显得如此荒谬,就好像当你功能性地丧失人格并走向死亡时,别人对你的看法才是关键所在。
或许更值得关注的是:当一个社区需要应对因疾病突然失去理智的成员时,往往缺乏有效的处理机制。
作者: AQuantized | 发布于: 2025-10-11 12:21
7. 用户 anilgulecha 在”丹尼尔·卡尼曼选择在瑞士接受辅助自杀”中的新评论
我是班加罗尔耆那教社区的一员,我们社会中存在类似传统,称为”Sallekhana”[1],这个已延续千年的习俗备受尊崇。
其哲学基础是舍弃物质羁绊。过去一年我亲眼见证的五例实践中,选择这种方式的多是临终者。他们在亲人环绕中安详离世(通常会使用药物缓解疼痛,停止饮食后身体自然衰竭)。整个过程庄重肃穆,但被视为极其积极的善举。
当有人开始这个过程时,与他们的交谈会成为一种独特体验——通常不会出现沉重话题,但那个时刻也确实不适合闲聊家常:)
作者: anilgulecha | 发布于: 2025-10-11 11:06
8. lordnacho 在”丹尼尔·卡尼曼选择在瑞士接受辅助自杀”中的新评论
我有一位老教师,大约一年前去世了。
他是个很棒的人,非常善于社交,认识他所住小镇上的每个人。和很多学生都保持着联系。作为邻居他很友善,是个能和所有人聊天的好人。
后来他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开始忘事,这让他很沮丧。因为危险驾驶被查处后,他还咒骂没收他驾照的医生。
有次为了要烹饪的鸡肉状态和我争执。我告诉他“这肉还泛着粉红色,必须再煮一会儿”。他勃然大怒。我意识到他对所有人都是这样了。
整条街的邻居都被他惹恼过,所有派去帮助他的警察、医护人员和社会工作者也都受过气。这种疾病让他摧毁了所有非至交的人际关系,包括我和几位同事。
有次他被发现家中燃气未关,危及整条街道。最后住进养老院时,他连自己是谁、我是谁都认不出来了。
如果他是遭遇车祸身亡,或在80岁时因心脏病去世,认识他的人会记得他是个养狗、热爱艺术、待人和善的可爱老人。但现实是,在83岁那年,他成了惹怒所有人、差点炸毁整条街、开车像疯子的怪老头。
真的没有人愿意罹患痴呆症及相关疾病,这会让所有人对你的印象彻底恶化。
作者: lordnacho | 发布于: 2025-10-11 10:35
9. kqr在”瑞安航空航班仅剩六分钟燃油在曼彻斯特机场降落”中的新评论
在安全关键系统中,我们区分”事故”(实际损失,如生命、设备等)和”危险状态”。其关系式为:
危险状态 + 环境条件 = 事故
由于我们只能控制系统而无法控制环境,因此重点在于预防危险状态而非事故。如果能确保系统始终远离所有危险状态,自然就能避免事故发生。(若只关注预防事故而忽视危险状态,相当于指望环境永远有利,这终将失败。)
航空领域定义的一个典型危险状态是”着陆时剩余燃油不足N分钟”。如果飞机着陆时燃油低于这个阈值,只需遭遇恶劣环境就可能失事而非安全着陆。因此我们设计商业航空系统时,要求飞机着陆时必须保持N分钟剩余燃油。若未达标就意味进入危险状态,这是绝对要避免的。(我记不清N是30/45还是60分钟,但大致在这个范围。)
再举个生活例子:我的孩子喜欢在悬崖岩石边玩耍。起初他总是保证”不会摔下去”。我用儿童能理解的方式解释了事故与危险状态的区别,他慢慢明白自己无法保证绝对不出事故,但可以通过远离危险状态来控制环境条件的影响。在这个场景中,危险状态定义为:当岩架边缘无人接应时,站立位置与崖边距离小于儿童身高。他现在会承诺避免这种危险状态,这比空泛的”不会摔跤”让我安心得多。
作者: kqr | 发布于: 2025-10-11 06:28
10. porcoda 在《iOS 26 液态玻璃界面现裂痕,可用性大打折扣》中的最新评论
这次更新是我极少真正反感新版本的罕见案例。我通常对苹果更新都很满意,就连评论者们吐槽的版本我也能接受。但这次我有点认同他们的观点:我不喜欢新版iOS。Mac和iPad也一样:除了bug频出之外,我就是不喜欢这些改动。感觉屏幕空间利用率下降,UI元素杂乱无章,透明效果让内容更难辨认。虽然时间久了总会习惯,但截至目前体验依然不佳——即便进入设置尝试调整也无济于事。这确实不是我最喜欢的苹果更新周期,要知道我平时可是对苹果出品总是过度乐观的那类用户。
作者: porcoda | 发布于: 2025-10-10 21:54
11. 用户 mfro 在《iOS 26 液态玻璃界面现裂痕,可用性受损》发表新评论
iOS 26的每个改动对我来说都像是功能降级。这是我第一次真正考虑降级iOS系统。
作者: mfro | 发布于: 2025-10-10 21:45
12. JoshTriplett 在《我们对速度的追求是否让 Wi-Fi 变差了?》中的新评论
另一个大家都不爱听的家庭网络建议是:提升Wi-Fi速度的最佳方式其实就是少用Wi-Fi。你可能觉得让电视通过Wi-Fi连接Netflix很方便,确实如此——但这会让其他真正需要无线网络的设备变慢。与其跟风购买多频道Mesh路由器在拥堵频段里挣扎,不如把所有能接线的设备都用网线连接。
完全同意。除了手机和不在书桌前使用的笔记本电脑,其他所有设备都应该用网线连接。
我在202年开始频繁视频会议时就预埋了网线,使用体验获得了巨大提升。
作者: JoshTriplett | 发布于: 2025-10-10 19:52
13. PaulHoule 在《我们对速度的追求是否让 Wi-Fi 变差了?》中的新评论
我对UniFi集线器做了一些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如果能为每个设备分配独立的WiFi信道会是最佳方案——信道争用的问题实在太严重了,一个无人争用但其他特性平平的信道,往往胜过表面参数优秀但存在争用的信道。
还有一条大家都不爱听的家庭网络建议:提升WiFi速度的最佳方式就是_尽量不用WiFi_。你可能觉得让电视通过WiFi连接Netflix很方便,确实如此,但这会让其他真正需要WiFi的设备变慢。与其遵循主流方案增加信道数量、用网状WiFi制造更多拥堵,不如尽可能把所有设备都用网线连接——这才是_有效得多_的解决方案。
作者: PaulHoule | 发布于: 2025-10-10 19:07
14. 用户tdb7893在《谷歌、Meta和微软将停止在欧盟展示政治广告》中的新评论
抛开政治影响不谈,仅从个人角度而言,我真心希望政治广告能被禁止。这大概是我最讨厌看到的广告类型,而且从未觉得它们让我真正获取到什么有价值的信息(通常效果恰恰相反)。
作者: tdb7893 | 发布于: 2025-10-10 18:56
15. 用户3D30497420在”Boring公司在拉斯维加斯被指控近800项环保违规”中的新评论
从文章内容来看:
工人投诉称隧道施工产生的废料导致化学灼伤,消防员在项目现场执行救援后必须对设备进行净化处理。2023年底,因工人反映隧道内积水”深及脚踝”、泥浆外溢和灼伤问题,该公司被内华达州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处以超过11.2万美元罚款。
这在我看来完全称得上是”真实的环境危害”。
作者: 3D30497420 | 发布于: 2025-10-10 17:20
16. paulgerhardt 在 “Ask HN: 有哪些值得改造的智能电视?” 发表新评论
强烈推荐LG C系列(新款C5或C4,若想淘二手可以关注C1系列——硬件与高端型号相同,只需刷写固件即可)。该系统极易获取root权限,既是出色的电视又能兼任显示器。支持FreeSync/G-Sync同步技术,在这个尺寸上OLED表现非常出色。
文字显示清晰锐利,刷新率表现优秀。大尺寸版本采用与高端G系列相同的面板。通过root固件可提升屏幕亮度(不过这款屏幕在中低光照环境表现更佳,在强光环境下表现会打折扣)。
众多YouTube视频都对C系列的电视/显示器双重功能赞誉有加[1]。LG webOS系统在开发者模式下获取root权限非常简单,网络控制功能更是锦上添花。
三星产品建议避开。虽然喜欢The Frame系列的雾面屏和Serif系列的设计,但其系统获取root权限既麻烦又不实用。
作者: paulgerhardt | 发布于: 2025-10-10 17:00
17. gota在《编程教育中”氛围代码地狱”已取代”教程地狱”》发表新评论
文章只是顺带一提,但关于”教程地狱”的说法确实一针见血:
学生们会观看(或听着入睡)长达6小时的教学视频,在自己编辑器里跟着敲代码,自以为掌握了要领,可一旦需要从零开始编写就立刻卡壳。这就是典型的教程地狱。
正因如此,纵观历史,学习手艺亘古不变的有效方法始终是_学徒制_。作为晚辈的你跟随资深者学习,在由被称为”大师”的顶尖专家主导的工作环境中实践。学徒成长为工匠,工匠进阶为大师。据我所知,大师不会将项目指导工作推给非工匠人员,承担项目经理/产品负责人本就是工匠职责的应有之义。
我对挚友说过无数次,到现在都分不清自己是否在开玩笑:我们这些开发者(虽然自认不配,但我仍把自己算作其中一员)早在多年前就失职了——没有建立起”行会”体系。至少从1980年代末期开始,肯定在软件开发成为正式职业的第一次浪潮之前(我猜是90年代末?不太确定)。
(不过我也怀疑,若真形成了行会制度,21世纪头二十年的开发者数量可能会减少,这或许会以难以预料但很可能消极的方式影响整个领域的发展进程)
作者: gota | 发布于: 2025-10-10 16:56
18. leakycap在”Boring公司在拉斯维加斯被指控近800项环境违规”中的新评论
搞这么大阵仗,就为了让每周寥寥几个乘客在尘土飞扬的坑洞里苦等那少得可怜的几辆车。
作者: leakycap | 发布于: 2025-10-10 16:22
19. gsnedders 在”瑞安航空航班仅剩六分钟燃油降落在曼彻斯特机场”中的新评论
正如其他人所说,最终燃油储备通常至少能维持半小时,而且本不该轻易动用这部分储备。如果他们第一次尝试降落曼彻斯特机场后需要复飞怎么办?
当时强风暴正朝东北方向横扫英国,飞行计划理应合理预见到东方56英里外的机场也可能无法降落,本该在那之前就进一步改航。
他们很可能在从爱丁堡二次改航至曼彻斯特的过程中耗尽了大部分最终燃油储备——推测其原计划是在进入最终储备油量时降落在备降场(爱丁堡)。
民航局对此事的调查报告(如果最终发布的话)将会很有意思,因为这是多人连续决策共同导致的结果。
作者: gsnedders | 发布于: 2025-10-10 16:16
20. 用户 abtinf 在”瑞安航空航班仅剩六分钟燃油在曼彻斯特机场降落”中的新评论
作为一个外行来看,这种情况似乎完全按预期运作?
这趟航班原定2小时45分钟,结果他们在空中多飞了整整2小时——估计是在进行耗油的高度调整机动飞行,最终还能安全着陆,尽管备用燃油几乎耗尽。
我实在搞不懂这有什么可调查的。
他们本来应该带着多少燃油着陆才算正常?
作者: abtinf | 发布于: 2025-10-10 1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