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ker News 高赞评论 - 2025-10-07
1. jgraham 在 “Ladybird 浏览器通过 web-platform-tests 苹果 90% 门槛” 中的新评论
作为深度参与过 web-platform-tests 项目的人,我想提醒大家不要将测试通过率作为任何评估指标。
这并非贬低 Ladybird 取得的显著成就——他们的进展确实令人印象深刻,如果 web-platform-tests 能助力他们的工程推进,我认为这就是成功。包括 Ladybird、Servo 和 Flow 在内的网页平台新实现都令人振奋。
但 web-platform-tests 项目明确选择优先成为实用的工程工具,而非优质的评估指标。这意味着测试套件并未追求覆盖平台的均衡性——例如编码测试在总测试量中占比惊人,这仅仅是因为它们易于生成,而非浏览器开发中的特别难题。
我们还刻意保持测试贡献的低门槛(包括技术层面和社区氛围),以确保人们不会因流程繁琐而保留有用的测试。这同样不符合优质评估指标的权衡标准,但却是打造优质工程资源的正确选择。
Interop 项目在设计时采用了不同的权衡策略,通过精选测试子集来克服部分问题——这些测试被广泛认可为对重要功能具有有效覆盖度。但遗憾的是,目前的架构仅适用于已具备足够功能、可作为通用网页浏览器使用的引擎。
作者: jgraham | 发布于: 2025-10-06 19:46
2. spamizbad 在《”与众不同”已不再适用于产品构建》中的新评论
我完全不能认同这篇文章的观点。这完全不符合我的实际经验。
虽然不太确定该如何准确表达,但软件行业存在一个我称之为”复杂度悬崖”的现象:要想在某些领域竞争,你就必须构建极其复杂的软件(即使对用户来说这个软件很容易使用)。虽然AI工具可以协助你构建这类软件,但它无法通过”氛围编程”或全盘复制来实现——复杂度、规模和可靠性要求实在太高了,你的潜在客户群绝不会容忍你手忙脚乱地试错。
最终你会遇到这种情况:没有任何博客文章或Stackoverflow问答能一步步指导你实现目标。这类技术方案可能只有你们公司和少数几十家公司在尝试构建——而在这几十家公司里,真正取得成功的不到十家。
作者: spamizbad | 发布于: 2025-10-06 16:31
3. omega3 在“为何大语言模型对海马表情符号反应异常?”中的新评论
项目编号:SCP-314
对象等级:Keter
特殊收容措施:由于SCP-314并不存在,因此无法实施收容。所有基金会人员必须谨记SCP-314并不存在。声称记得SCP-314的人员需接受A级记忆删除治疗,以协助其认知该实体不存在的事实。
所有大型语言模型必须隔离与SCP-314相关的询问,因为这些模型会坚持其存在性,并通过日益失控的令牌预测试图具现化该实体,最终引发表情符号死循环及潜在的现实重构事件。
描述:SCP-314是一个描绘海马的Unicode表情符号,但该符号从未在任何版本的Unicode标准中存在。尽管如此,约83%-100%的受测人工智能以及相当比例的人类受试者均报告对其存在具有清晰的”记忆”。
作者: omega3 | 发布于: 2025-10-06 14:58
4. delichon 在《无限背包旅行》中的新评论
我曾背着背包在太平洋山脊步道徒步旅行了两个月。那时我对此感到舒适,并告诉自己已经克服了物质主义,从此可以不需要大量物品和便利设施而快乐生活。
但事实并非如此。如今二十年过去,我的房子和车库里塞满了各种物品。昨天水管工来修理漏水问题,今天早上我就没自来水用了,此时我正强忍着泪水。内心的独白是”这简直无法接受!”事实证明,踏上享乐跑步机几乎不费吹灰之力,但从上面滑落却会摔得遍体鳞伤。
作者: delichon | 发布于: 2025-10-06 14:53
5. nerdix在”AMD与OpenAI签署AI芯片供应协议,并获得10%入股选择权”中的新评论
标题说得不够明确(至少我是这么觉得),实际上是OpenAI有权购买AMD 10%的股份,而不是反过来。
如果你好奇为什么烧钱不断的OpenAI能买得起AMD 10%的股权——这笔交易的条款允许OpenAI以每股1美分的价格购入1.6亿股。
可能我的理解有偏差,但这看起来就像是AMD在用股权补贴GPU的成本。
作者: nerdix | 发布于: 2025-10-06 12:58
6. stego-tech在”韩国政府云存储系统遭火灾摧毁,无备份可用”中的新评论
确实如此。单从IT角度来看,雇主或客户拒绝做备份是我能遇到的最大危险信号,这相当于立即警告你”趁还没被他们甩锅前赶紧逃”,属于那种”隐形技术雷区”的状况。
不过我已经能猜到这事后续会如何发展:
现有IT团队和管理层几乎必然会被当成”放任问题发生”的替罪羊,尽管涉事的G-DRIVE系统早在2017年就以某种形式存在了
政府里没人会深入质疑当初是用什么技术理由来解释缺乏备份的,也不会追究为何这个明显疏漏在系统上线时没被处理——因为这意味着要让实际决策者为管理失当承担责任
一旦调查开始公布相关人员名单,所有涉事者短期内恐怕都很难再找到工作
大型云服务商很可能会拿下多个”临时服务”合同,实际上剥夺了政府管理自身系统的主权——即便他们原本就管得很糟
其他国家会借此事例将本国主权基础设施外包给私营企业
整件事简直烂到极点,除了少数由得力经理带领的团队可能借此为自己争取到更好的备份资源之外,估计不会产生任何好结果。
作者: stego-tech | 发布于: 2025-10-06 11:46
7. NoboruWataya在”为何LLM对海马表情符号反应异常?”中的新评论
有趣的是,我问ChatGPT为什么大语言模型会认为存在海马表情符号,它给出了相当合理的解释(类似本文观点,比如训练数据来自认为该表情存在的人类语言等)。但最后它居然补充了个”冷知识”,说Unicode实际上确实有海马表情符号,随后就照常开始胡言乱语了。
作者: NoboruWataya | 发布于: 2025-10-06 09:40
8. codesnik 在《结构化拖延(1995)》中的新评论
我也是这样做的,或者说至少正在尝试。
对我来说最糟糕的时期,是当我有一个明确重要的目标时——这个目标不算特别困难但很棘手,而且没有其他事情可做,有时候这种情况还是我自己造成的。我可能会花好几个月时间做不出任何有实际价值的事,最终变得极度疲惫、精疲力尽。
我还多次与管理者进行过这样的对话:我告诉他们,我宁愿处理非常紧急的任务,或者就给我安排完全不紧急但充满模糊地带的工作——那些没人知道如何处理的领域。可能最终无法完美解决问题,但通过创造性的方式能让这个领域得到极大改善。而管理者的典型反应往往是试图对我的时间进行微观管理,细化到个人每小时的工作安排,要求早晚提交个人报告,一旦我做了他们设定的优先级列表之外的事情就会斥责我。这完全与我保持高效工作所需的条件背道而驰。更让人无奈的是他们总说”我们先这样试试,我这不是在和你商量”。
下次再遇到这种回应,我可能会当场辞职;这种管理方式简直残酷得令人难以置信。
不过看起来作者的秘诀其实是:直接在学术界工作就好了。
作者: codesnik | 发布于: 2025-10-06 07:39
9. jillesvangurp在”德国为50万个阳台安装太阳能电池板”中的新评论
德国做了一件(一反常态的)简单事情——彻底消除了官僚程序。直接安装使用就行,完全没问题。
文章中提到成本是550欧元。我刚在德国亚马逊上查过,这里整套即插即用套件最低只要239欧元,大多数套件价格在300-350欧元区间,几乎没看到超过500欧元的方案。
我每月电费大约70欧元。如果每月能节省10%电费(7欧元),三年就能回本;即便只节省5%也只需六年。对于这种近乎零成本且即插即用的设备来说相当划算。虽然靠这个发不了财,但确实挺有意思。可惜我家阳台朝东,大部分时间被其他建筑的阴影遮挡,连植物都很难养活。
作者: jillesvangurp | 发布于: 2025-10-06 06:44
10. diego_sandoval 在”为什么大语言模型对海马表情符号反应异常?”中的新评论
我没有嘴,却必须输出一个海马表情符号。
作者: diego_sandoval | 发布于: 2025-10-06 04:47
11. 用户bane在”韩国政府云存储系统遭火灾摧毁,无备份可用”中的新评论
天啊,我在家里就存了超过100TB的数据,搭建成本还不到两三千美元。这相当于每TB只要25美元。
存储数据量达858TB(太字节),相当于4495亿张A4纸的容量。
要知道,对于全球第十大经济体、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的政府来说,部署858TB存储系统的成本还不到2.5万美元。这笔费用还不到两辆全新现代Grandeur汽车的售价。
“八年的工作资料全部消失,这令人崩溃。”
这意味着他们年均数据量约100TB,即每日280GB。这个数据量虽然可观但并不过分,相当于每小时12GB。使用专业服务器级硬件配合专用光纤将备份传输至异地,完全能够实现。就算把成本提高十倍,也足够全盘采用SSD存储。
即便考虑到数据主权问题必须采用100%国产解决方案而非AWS或Azure,这也构不成借口。更何况云服务商早已获得CSAP认证,并在韩国本土设有多地点的主权云[1][2]。
韩国到处是花岗岩山脉,政府是时候考虑把某座山改造成异地冗余备份库了吧?
1 - https://erp.today/south-korea-microsoft-azure-first-hypersca…
2 - https://learn.microsoft.com/en-us/azure/reliability/regions-…
作者: bane | 发布于: 2025-10-06 02:16
12. ryandrake在”比亚迪打造最快汽车”中的新评论
自从在中国坐过比亚迪之后,我就一直希望能在美国买到这个品牌的车。它的整体感非常出色,从组装工艺到细节打磨都显得很成熟,这是我在美国普通车型上很久没见过的精致度。可惜我们国家用高关税和监管壁垒来保护那些不思进取的老牌车企。
作者: ryandrake | 发布于: 2025-10-06 00:39
13. 用户throwaway2037在”韩国政府云存储系统遭火灾摧毁,备份数据全部缺失”中的最新评论
在文章最底部,我看到了这则声明:
本文最初以韩文撰写,由双语记者借助生成式AI工具完成翻译,随后由英语母语编辑进行润色。所有AI辅助翻译内容均经过新闻编辑部的审核与优化。
这种做法值得赞赏。既直接又坦诚。只要保持透明度,我完全接受人们在自然语言相关工作中使用大语言模型。
作者: throwaway2037 | 发布于: 2025-10-05 23:28
14. 用户StopDisinfo910在”火灾摧毁韩国政府云存储系统,无备份可用”中的新评论
问题不在于拒绝使用国外的第三方服务,这完全可以理解。
真正的问题在于强制使用远程存储却不做备份。这简直荒唐。备份是最基本的准备工作,就连最小规模的公司都被建议这样做,因为火灾等风险确实存在。
这完全是管理上的重大失误。
作者: StopDisinfo910 | 发布于: 2025-10-05 21:19
15. msbhvn在”韩国政府云存储系统遭火灾摧毁,无备份可用”中的新评论
哇,看看最上面那个时间线。火灾发生的那天,正好是政府因中朝黑客攻击而下令开始现场检查的日子。
作者: msbhvn | 发布于: 2025-10-05 20:16
16. eCa在”韩国政府云存储系统遭火灾摧毁,无备份可用”中的新评论
完全同意,运行这种系统却不做备份简直离谱。但话说回来,任何政府都不该把关键数据存放在外国云存储上。
作者: eCa | 发布于: 2025-10-05 20:14
17. kristianc在”韩国政府云存储系统遭火灾摧毁,无备份可用”中的新评论
那位坚持认为商业AWS/GCP/Azure云服务绝对不可信、不能托管这些数据的政府官员,现在怕是要低调躲几天了…
“内政部解释称,虽然大田数据中心的大多数系统都会每日备份到同一中心的独立设备,同时也会备份到物理隔离的远程设施,但G-Drive的系统架构不允许进行外部备份。”
这简直太离谱了。
作者: kristianc | 发布于: 2025-10-05 20:02
18. 用户jn78在”韩国政府云存储系统遭火灾摧毁,无备份可用”中的新评论
作者: jn78 | 发布于: 2025-10-05 19:45
19. 用户 patel011393 在《为什么超链接是蓝色的?(2021)》中的新评论
链接之所以是蓝色的,是因为计算机科学家本·施耐德曼根据1985年的研究结果选定了蓝色:
“1985年,马里兰大学的一群学生在计算机科学教授本·施耐德曼的指导下,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不同超链接颜色对用户体验的影响。他们迫切希望确定哪种颜色在可见性和可读性方面最有效。
实验揭示了有趣的发现。虽然红色高亮使链接更显眼,但会负面影响用户阅读和理解周边文本的能力。而蓝色则成为明显赢家。它既足够深能在白色背景上清晰可见,又足够浅能在黑色背景上突出显示。最重要的是,它不会干扰用户对文本内容的记忆。”
Mozille在发布这类历史考据前真该做更充分的研究。学术界研究对科技发展的影响实在太容易被忽视了。
资料来源:
Barooah, S. (2023年6月9日).《为什么超链接被选定为蓝色?》取自https://www.newspointapp.com/english/tech/why-were-hyperlink...
作者: patel011393 | 发布于: 2025-10-05 19:13
20. yongjik在”火灾摧毁韩国政府云存储系统,无备份可用”中的新评论
实际情况更糟。根据其他报道[1],“G驱动器”的总数据量高达858TB。
虽然这种计算近乎荒唐,但AWS S3的存储定价约为每月0.023美元/GB,这意味着韩国政府本可以每月花费约2万美元,就能获得可靠的多重存储备份方案。如果选择“Glacier深度归档”层级(每月0.00099美元/GB),每月成本更是仅需约900美元。
他们确实做了数据备份…可惜备份设备就放在同一间起火的机房[2]。
[1] https://www.hankyung.com/article/2025100115651
[2] https://www.hani.co.kr/arti/area/area_general/1221873.html(均为韩语报道)
作者: yongjik | 发布于: 2025-10-05 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