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ker News 高赞评论 - 2025-10-04
1. avalys 在《我花了一天时间教老年人使用 iPhone》中的新评论
iPhone——还有macOS——曾经是简洁设计的典范。
如今新iPhone或Mac的初始化体验简直糟透了。要反复输入相同的用户名和密码——有时还得输入不同的账号密码,各种通知互相抢占注意力,无关的功能提醒弹个不停,突然又冒出某个产品经理强推的鸡肋功能。刚表示要开启某个功能,隐私团队就跳出来问个没完。跳过预设设置会不会导致系统永久性损坏?心里完全没底。还要在几种令人费解的界面模式中做选择,就因为没人敢拍板定下一个方案。简直糟糕透顶。
我想,这就是缺乏独裁者来开除那些推出垃圾产品的员工,以及公司只关心完成季度KPI而非追求卓越时必然出现的局面。
作者: avalys | 发布于: 2025-10-03 02:11
2. saurik 在”苹果迫于司法部压力下架ICE追踪应用”中的新评论
顺便说一句,所有声称苹果”从根本上需要”集中控制其平台应用权限”为了大家安全”的人——尽管这种做法显然且屡次使他们沦为世界各国政府推行审查制度的帮凶——其实都成了这种行为的共谋(当然,还包括苹果内部构建这套系统的员工)。
作者: saurik | 发布于: 2025-10-03 00:57
3. Animats 在《以色列行动如何导致加沙饥荒,可视化呈现》中的新评论
“以色列打造出了你能想象出的最高效的饥饿机器。”
以色列国内对此存在政治反对声音。一位当选议员因公开谴责加沙地带的暴行就遭遇了这样的对待[1]——他被强行驱逐出国会演讲台。
作者: Animats | 发布于: 2025-10-02 18:15
4. rubzah 在《以色列行动如何引发加沙饥荒》中的新评论
大规模封锁粮食进入某个地区的行为根本不可原谅。仅凭这一点,他们就至少应该被国际社会所唾弃。但现实却令人无奈。
作者: rubzah | 发布于: 2025-10-02 10:57
5. corry 在《我只用 Google Sheets》中的新评论
在这些支持/反对电子表格的讨论中,有个总是被忽视的重点:
电子表格在一个办公人群都已理解的软件包里,同时提供了数据库功能、快速便捷的可定制界面,以及迭代式且易于调试的数据处理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赋予了创建者随心所欲的操作自由,还具备相当好的可移植性。
用电子表格能创造出惊人的成果。我始终认为这是我们现有软件中最具创造力且最强大的工具,尤其对不会编程的人而言。
当然,这种能力与自由也伴随着缺陷;我们可以争论在线版本的优劣,或是哪个供应商更值得选择;但面对这些细枝末节,我对电子表格的深厚敬意始终不减。
这是我们迄今设计过最出色的创作工具。
补充说明:唯一能与电子表格产生类似共鸣的是:HyperCard。这个灵活的工作台让你能缝合应用程序、数据、用户体验等元素。安息吧HyperCard,愿你永不被人遗忘。
作者: corry | 发布于: 2025-10-01 13:11
6. the_duke 在 “Sora 2” 中的新评论
我还没看到有人提到一个关键因素:
OpenAI似乎想把Sora打造成社交网络——AI版的TikTok。
这个网页应用明显偏向内容消费:信息流作为入口点,支持点赞和评论功能,用户个人资料占据显要位置。创作功能虽然容易获取,但就像Instagram、TikTok那样并非核心重点。
生成的视频非常短,控制选项极少。唯一可选的设置只是在横屏和竖屏模式间切换。
与同行(比如Google Flow)不同,他们完全没有提及或尝试向长视频、剧情叙事、高级编辑控制等功能发展。
看来他们想把这做成AITok。
补充说明物理模拟准确性…看看下面这两个视频…
公平地说,Veo对这些提示词的处理也同样糟糕。
(视频链接保持不变)
(视频链接保持不变)Veo示例:
(视频链接保持不变)
(视频链接保持不变)忍不住想调侃一下,这个还挺有趣的…至少对提示词的遵循程度不错。
注:目前既有很多令人惊艳的视频,也有大量糟糕的产出。
作者: the_duke | 发布于: 2025-09-30 19:37
7. scrlk在”波音已着手研发737 MAX替代机型”中的新评论
关于这个话题和乔布斯的访谈,石油行业有句谚语:健康的石油公司由地质学家掌舵,成熟的公司由工程师管理,衰退的公司交给会计师,垂死的公司则让律师接手。
作者: scrlk | 发布于: 2025-09-30 18:41
8. nostrademons 在”波音已着手研发 737 MAX 替代机型”中的新评论
看看他们是否还能从头设计制造一款全新的飞机将会很有意思。波音上一款全新设计是787,2003年启动研发,2009年投入使用,但其设计过程问题重重。再往前是90年代初的777(在被麦克唐纳收购之前),以及80年代初的757/767。
大型组织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旦市场成熟,所有能够端到端打造产品的人最终都会离开或被排挤走,只剩下具备高度专业化维护技能的人员。毕竟前一类人没有用武之地,公司何必留着他们?但如果市场生态发生变化,需要推出新产品时,他们就不再具备从头打造新产品的能力。那些人才早已流失,根本不会考虑回归。
史蒂夫·乔布斯在早年的一次访谈中对此现象有过精辟论述:
作者: nostrademons | 发布于: 2025-09-30 18:08
9. mrkeen 在《理解债:LLM生成代码的定时炸弹》中的新评论
这是一个早已存在的问题,即便对大型语言模型的依赖正在加剧这个问题。
Naur(https://gwern.net/doc/cs/algorithm/1985-naur.pdf)将其称为"理论构建":
当拥有程序理论的编程团队解散时,程序就死亡了。已死亡的程序可能仍在计算机中运行并产生有用结果。但当程序修改需求无法得到有见地的回应时,这种死亡状态就会显现。程序复活意味着新的编程团队重新构建其理论。
Lamport则提出”编程≠写代码”的观点,其中编程是”想要实现什么以及如何实现”,而写代码只是告诉计算机具体执行方式。
我完全赞同这些观点。即使开发团队跳过了所有理论构建或建模阶段,他们在将代码输入计算机时仍会被动吸收部分模型。我认为大型语言模型取代的正是这种最后防线的偶然性模型构建。
我怀疑,那些认为不需要模型/理论的程序员,与那些声称大型语言模型提升了自己效率的程序员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性。
作者: mrkeen | 发布于: 2025-09-30 11:53
10. CaptainOfCoit在”iRobot创始人:别相信AI和机器人炒作”中的新评论
有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罗德尼:机器人——它们没有实体形态。我常说,物理机器人的外观就是对它能力的承诺。Roomba扫地机器人不过是地上的一个小圆盘,它承诺的就不多——你看到它就会想,这东西肯定擦不了窗户。但你能想象它打扫地板的样子。而人形机器人仿佛承诺着它能做到人类能做的任何事。正因如此,人们对它如此着迷——它贩卖的是一个令人惊叹的承诺。
作者: CaptainOfCoit | 发布于: 2025-09-30 01:35
11. cjflog在”Ask HN: 你在做什么?(2025年9月)”中的新评论
目前这是一个个人副业项目:
去年PlasticList发现他们检测的食品中有86%含有塑料化学物质——包括所有受检的婴儿食品。欧盟刚刚将他们的”安全”BPA限值下调了2万倍。而美国FDA允许的标准仍比欧洲认定的安全水平高出100倍。
这似乎是个可以解决的问题。
Laboratory.love让您能众筹检测您实际购买的特定产品。就像是《消费者报告》遇上Kickstarter,但专注于检测您酸奶中的内分泌干扰物、孩子零食中的有害物质,任何您关心的产品。
运作方式:找到产品(或提议检测新品),捐助检测基金,检测完成后获取详细实验室报告。若产品365天内未达成众筹目标,自动退款。所有结果公开透明。我们采用与PlasticList.org相同的检测方法——该方法曾从孕期维生素到冰淇淋等各类商品中检出塑料化学物质。但不同之处在于:选择检测对象的不是研究人员,而是您自己。
宏观视角:企业会对市场压力作出反应。透明度正是这种压力的来源。当消费者掌握数据时,供应链就会变得更清洁。
技术细节:我们与通过ISO 17025认证的实验室合作,检测三个不同批次的样品,检测精度达十亿分之一级别。检测方案完全公开。
目前已有二十多个产品获得部分资助,六个产品完成全额募资(其中五项检测结果已公布,第六项正在实验室检测中!)
您可以浏览产品、添加想检测的商品,或关注您感兴趣的具体物品:https://laboratory.love
作者: cjflog | 发布于: 2025-09-29 21:10
12. simonw 在 “Claude Sonnet 4.5” 中的新评论
上周末我体验了预览版,在此发布了使用笔记:https://simonwillison.net/2025/Sep/29/claude-sonnet-4-5/
表现相当出色——个人感觉可能比GPT-5-Codex略胜一筹,不过这更多是基于使用体验的主观判断(目前已有大量比单纯感受更系统的基准测试)。
最令人惊艳的是在https://claude.ai/上使用全新的Python/Node.js代码解释器模式时的表现。尝试输入这个指令看看效果:
克隆 https://github.com/simonw/llm 并运行测试 pip install -e '.[test]' pytest
随后我还让它迭代完成了一个相当复杂的数据库重构任务,具体过程已写在文章中。
作者: simonw | 发布于: 2025-09-29 18:23
13. fuzz_junket 在”谷歌似乎已删除其欧盟政治广告档案”中的新评论
我是档案管理员。谷歌不是档案馆,Tumblr和Flickr也不是,任何其他可能随时删除你内容的平台都不是。它们都是企业,赚钱是它们的本职。这正是我们这个职业存在的意义——我们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经费总是不足,但我们拥有系统的专业培训、技术知识和职业道德,专注于保存信息并确保其可获取。若想妥善保存你的记录,请找专业档案管理员,别指望那些面目模糊的大公司会替你完成这件事。
作者: fuzz_junket | 发布于: 2025-09-29 12:40
14. eterm 在《如果我不想让我的爱好时光视频公之于众呢?》中的新评论
我很好奇这里的评论是否体现了代际或文化差异。
我很理解作者的想法,也觉得视频在某种程度上比照片更侵犯隐私。
因此,我发现那种“视频就是你必须接受的东西”的普遍态度相当陌生。但我在想,这种态度有多少是来自年轻一代——他们从小生活在“时刻被记录”的环境中。
值得庆幸的是,我成长的年代还没有视频记录,但比我小十岁的人可能就不是这样了。
在我看来,“偶尔可能被拍摄”和“每周都有录像被传到YouTube上”存在巨大差别。前者你还能保持相对匿名,后者则可能让你成为他人单向情感关系中的配角。
作者: eterm | 发布于: 2025-09-29 12:03
15. marc_abonce 在《F-Droid 与谷歌开发者注册法令》中的新评论
F-Droid的运作方式与众不同。它分发的应用都经过验证,确保符合用户利益而非应用分发商的利益。
F-Droid的审核机制曾让我避免了一次隐患:当时我想升级Simple™系列应用,却在F-Droid上找不到它们了。这让我发现SimpleMobileTools已被某公司收购并将应用闭源[1],而社区已推出了名为Fossify的自由分支版本[2]。
如果当初我是通过Google Play安装这些应用,商店根本不会关注这种所有权变更,我可能会直接安装新所有者推送的任意更新版本。
不同应用商店的政策各有优劣,但这正是市场需要多元化的关键所在。
[1] https://github.com/SimpleMobileTools/General-Discussion/issu…
[2] https://github.com/FossifyOrg
作者: marc_abonce | 发布于: 2025-09-29 06:15
16. anilgulecha 在《F-Droid 与谷歌开发者注册规定》中的新评论
F-Droid在过去约15年间对替代应用商店生态的引领堪称典范,我会认真考虑他们在此事上的呼吁。
想对讨论串里的谷歌员工说句话——请在公司内部支持这项倡议。我理解内部的复杂博弈,或许当前方案已是不完美选择中的最优解,但F-Droid的观点很明确:封杀匿名(但优质)软件对任何开放生态系统都是危险的开端。今天针对的是Play商店,明天就会波及开放网络,这终将对谷歌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作者: anilgulecha | 发布于: 2025-09-29 05:48
17. PessimalDecimal 在《AI编程陷阱》中的新评论
我很想看到一种反AI的观点,不依赖于”技术会让人变得懒惰/粗心/不动脑筋”这种论调。
这篇文章虽然有些偏离主题,但指出AI编程会剥夺你对所生成代码的深层理解,这个批评是站得住脚且重要的。
软件工程师的主要工作不是产出代码,而是构建可运行的软件系统。其中最关键的是难以言传的代码运行”心智模型”以及对所在领域的专业理解。代码只是这种心智模型的衍生品。对于任何稍具规模的项目,作为代码阅读者的你永远无法像作者那样透彻地理解代码。
不构建这种软件心智模型还会带来其他后果。基于语法层面的推理已被证明存在局限性,这正是基于LLM的编程工具难以突破的瓶颈。
作者: PessimalDecimal | 发布于: 2025-09-28 16:30
18. shredprez 在《AI编程陷阱》中的新评论
我很想看到一种反AI的观点,不依赖于”技术会让人变得懒惰/粗心/不动脑筋”这种论调。
任何认真使用过这项技术的人都知道,在使用LLM生成代码时,”规划-构建-测试-反思”的循环同样重要:如果你不动脑子地随意构建,项目很快就会垮掉。但如果你确实应用了这个循环,你就能把更多时间花在我个人最享受的部分——架构设计和测试最终效果上。
虽然LLM能以闪电速度完成所有有趣简单的工作,但我们却要处理所有吃力不讨好的任务
在我看来,这就是我在每个AI已取得一定成就的行业中看到的分歧根源。享受工作实操体验的人和享受工作思考体验的人之间存在分歧。如果你最喜欢的是思考部分,AI可以让你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其中,从概念设计到故障排除。但如果你喜欢动手操作、打字、调试旋钮和配置等等,那么AI所做的就是把好的部分都拿走了。
作者: shredprez | 发布于: 2025-09-28 16:04
19. armchairhacker 在《当我说“字母顺序”时,我指的就是“字母顺序”》中的新评论
我赞同微软/谷歌/KDE的排序方式。作者遇到的情况极为罕见,而用户期望”10”排在”9”之前的情形要常见得多。况且桌面系统并未将这种排序标注为”字母序”(实际上应称为”字典序”*),它们标注的是”按名称排序”(一种非正式标准),所以从技术层面来说这并不算欺骗。
我怀念从前电脑完全听从指令,而不是试图揣测用户意图的时代。
你可能戴上了怀旧滤镜来看待那个时代。我也不喜欢电脑对我撒谎,但”读心术”在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功能上确实很有帮助,比如自动保存。桌面系统可以提供一个真正按字母序排序的选项,但更常见的使用场景理应作为默认设置——这正是”直观操作”的定义所在。
作者: armchairhacker | 发布于: 2025-09-28 15:57
20. 用户 jqpabc123 在《隐私獾:EFF 开发的免费防追踪浏览器扩展》中发表新评论
隐私獾不会屏蔽广告,除非这些广告恰好正在追踪你;实际上,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激励广告商采用更注重隐私的做法。
这个问题有个简单的解决方案——叫做”情境关联”广告。原理很简单:广告根据你当前浏览的内容进行优先级排序,而非依赖你的浏览历史(即”个性化广告”)。
“个性化广告”问题何在?它们本质上植根于过去——而过去往往已不再相关。就因为我上周搜索过汽车,不代表我还没买车——那为什么我在搜索宠物用品时还在看汽车广告?但如果我正在浏览汽车经销商网站,那我很可能确实仍有购车意向。
广告商的问题出在哪里?他们在毫无实证的情况下,盲目信奉这套缺乏逻辑、效率低下且往往失真的广告理念——认为个人浏览历史能有效预测未来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自己的广告预算拱手交给一个”黑箱”流程,既无法洞察也无法控制,还容易被恶意操纵。
我为何要在意?因为我们所有人都正在为此付出代价。
作者: jqpabc123 | 发布于: 2025-09-28 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