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ker_news_top_comments_2025-10-03

Hacker News 高赞评论 - 2025-10-03

1. corry 在《我只用 Google Sheets》中的新评论

在这些支持/反对电子表格的讨论中,人们总是忽略一个关键点:

电子表格集数据库、快速可定制的用户界面、以及易于调试的迭代式数据处理于一体,而且这套工具所有职场人士都已熟练掌握。更重要的是,它赋予创作者随心所欲的自由度,还具备相当好的可移植性。

用电子表格能创造出惊人的成果。我始终认为这是现有软件中最具创造力与实用性的工具,尤其对不懂编程的人而言。

当然,这种能力与自由也伴随着缺陷;我们可以争论在线版本的优劣,或哪个供应商更值得选择;但这些细枝末节丝毫动摇不了我对电子表格的深厚认可。

这是我们迄今设计出的最佳创作工具。

补充说明:唯一能与电子表格产生相似共鸣的工具是:HyperCard。那个让你能自由整合应用程序、数据、用户体验的灵活工作台。安息吧HyperCard,愿你永不被人遗忘。

作者: corry | 发布于: 2025-10-01 13:11


2. 用户 morleytj 在《Sora 2》中的新评论

虽然不想泼冷水,但即便作为对科技和AI普遍持乐观态度的人,我也觉得”用AI再造一个TikTok”听起来像是试图创造某种对社会危害极大的东西。

这到底有什么好处?很好奇是否有人能提出有说服力的正面观点来为这个想法辩护。

作者: morleytj | 发布于: 2025-09-30 23:09


3. the_duke 在 “Sora 2” 中的新评论

我还没看到有人提到一个关键因素:

OpenAI似乎正试图把Sora打造成社交网络——AI版的TikTok。

这个网页应用明显偏向内容消费:信息流作为入口点,支持点赞和评论功能,用户个人资料占据显要位置。创作功能虽然容易获取,但就像Instagram、TikTok等平台一样并非核心重点。

生成的视频时长极短,控制选项极其有限。唯一可调节的只有横屏或竖屏模式选择。与业内其他产品(比如Google Flow)不同,完全没有向长视频、剧情叙事、高级编辑/控制等功能发展的迹象。

看来他们是想把这做成”AITok”。

补充说明:关于物理准确性…看看下面这两个视频…
说句公道话,Veo面对这些提示词时表现同样糟糕。

(视频链接保持不变)
https://sora.chatgpt.com/p/s_68dc32c7ddb081919e0f38d8e006163
https://sora.chatgpt.com/p/s_68dc3339c26881918e45f61d9312e955

Veo示例:
https://veo-balldrop.wasmer.app/ballroll.mp4
https://veo-balldrop.wasmer.app/balldrop.mp4

实在忍不住想调侃一下,这里有个趣味对比…不过至少提示词遵循度还不错。

需要说明:目前既有大量令人惊艳的视频产出,也不乏糟糕透顶的作品。

作者: the_duke | 发布于: 2025-09-30 19:37


4. scrlk在”波音已着手研发737 MAX替代机型”中的新评论

关于这个话题和乔布斯访谈,石油行业有句谚语:健康的石油公司由地质学家掌舵,成熟的公司由工程师管理,衰落的公司让会计师当家,垂死的公司则交给律师打理。

作者: scrlk | 发布于: 2025-09-30 18:41


5. nostrademons 在”波音已着手研发 737 MAX 替代机型”中的新评论

看看他们是否还能从头设计并制造一款全新的飞机将会很有意思。上一次的全新设计是787,2003年启动设计,2009年推出,但其设计过程问题重重。再往前是90年代初的777(麦道收购前),以及80年代初的757/767。

大型组织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旦市场成熟,所有能够端到端打造产品的人最终都会离开或被排挤走,只剩下具备高度专业化维护技能的人员。毕竟前一类人没有用武之地,公司何必留着他们?但如果市场生态发生变化,需要推出新产品时,他们就不再具备从头打造新产品的能力。那些人才早已流失,根本不会考虑回归。

史蒂夫·乔布斯在早年的采访中对此现象有过精辟论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1WrHH-WtaA

作者: nostrademons | 发布于: 2025-09-30 18:08


6. mrkeen 在《理解债:LLM生成代码的定时炸弹》中的新评论

这是一个早已存在的问题,即便对大型语言模型的依赖正在加剧这个问题。

Naur(https://gwern.net/doc/cs/algorithm/1985-naur.pdf)将其称为"理论构建":

当拥有程序理论的编程团队解散时,程序就死亡了。死亡的程序可能仍在计算机中运行并产生有用结果。但当程序修改需求无法得到有见地的回应时,这种死亡状态就会显现。程序复活意味着新的编程团队重新构建其理论。

Lamport则提出”编程≠写代码”的观点,认为编程是”明确要实现什么以及如何实现”,而写代码只是告诉计算机具体执行方式。

我完全赞同这些观点。即使开发团队跳过理论构建或建模阶段,他们在将代码输入计算机时仍会被动吸收部分模型。我认为大型语言模型取代的正是这种最后防线的偶然性模型构建。

我怀疑,那些认为不需要模型/理论的程序员,与那些声称LLM提升了自己效率的程序员之间,存在着高度相关性。

作者: mrkeen | 发布于: 2025-09-30 11:53


7. mrweasel 在《我已移除 Disqus,它让我的博客变得更糟》中的新评论

除了广告数量外,这类广告的另一个问题是你几乎无法将其作为诈骗广告进行举报。Reddit也存在类似问题。虽然可以举报广告,但必须选择”其他”选项,根本没有”这明显是诈骗广告”的选项。这显然是故意设计的,因为一旦清除诈骗广告,大多数广告网络剩下的库存就少得可怜,根本不足以支撑当前全网所有依赖广告收入的运营服务。

当我忘记登录YouTube时,也看到同样的情况——那些垃圾广告之所以能被允许存在,纯粹是因为若不如此,YouTube就无法凑够足够的广告库存来完成内部KPI指标。

作者: mrweasel | 发布于: 2025-09-30 10:43


8. CaptainOfCoit在”iRobot创始人:别相信AI和机器人炒作”中的新评论

有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罗德尼:机器人——它们没有实体形态。我常说,物理机器人的外观就是对它能力的承诺。Roomba扫地机器人不过是地上的一个小圆盘,它承诺的很少——你看到它就知道,这东西不可能擦窗户。但你相信它能清扫地板。而人形机器人仿佛承诺了它能做到人类能做的任何事。这正是它如此吸引人的原因——它在兜售一个惊人的承诺。

作者: CaptainOfCoit | 发布于: 2025-09-30 01:35


9. cjflog 在《Ask HN:你最近在做什么?(2025年9月)》中的新评论

目前这是一个单人副业项目:

https://laboratory.love

去年PlasticList发现他们检测的食品中有86%含有塑料化学物质——包括所有受检的婴儿食品。欧盟刚刚将其”安全”双酚A限量标准收紧了两万倍。而美国FDA允许的标准仍比欧洲认定的安全水平高出100倍。

这似乎是个可以解决的问题。

Laboratory.love让您能众筹检测自己实际购买的特定产品。就像是《消费者报告》遇上Kickstarter,但专注于检测酸奶、儿童零食等产品中的内分泌干扰物,任何您关心的商品都可以。

运作方式:找到产品或提出建议,为检测基金出资,测试完成后获取详细实验室报告。若产品365天内未达成众筹目标,自动退款。所有结果公开透明。我们采用与PlasticList.org相同的检测方法(该机构从孕期维生素到冰淇淋等各种商品中都发现了塑料化学物质),但选择权在您手中而非研究人员。

宏观视角:企业会对市场压力作出反应。透明度正是压力的来源。当消费者掌握数据时,供应链就会变得更清洁。

技术细节:与通过ISO 17025认证的实验室合作,检测三个不同批次的样品,检测精度达十亿分之一级别。检测方案完全公开。

目前已有二十多款产品获得部分资金,六款产品完成募资(五款结果已公布,第六款正在实验室检测中!)

您可以浏览产品、添加建议或关注感兴趣的商品:https://laboratory.love

作者: cjflog | 发布于: 2025-09-29 21:10


10. simonw 在 “Claude Sonnet 4.5” 中的新评论

上周末我体验了预览版,在此发布了使用笔记:https://simonwillison.net/2025/Sep/29/claude-sonnet-4-5/

表现相当出色——虽然只是主观感受而非系统对比(现有大量基准测试比主观判断更严谨),但我觉得它可能比GPT-5-Codex还略胜一筹。

https://claude.ai/上使用全新的Python/Node.js代码解释器模式时尤其惊艳。试试这个指令:

  检出https://github.com/simonw/llm并运行测试
  
  pip install -e '.[test]'
  pytest

随后我让它迭代处理了一个相当复杂的数据库重构任务,具体细节已写在文章中。

作者: simonw | 发布于: 2025-09-29 18:23


11. fuzz_junket 在”谷歌似乎已删除其欧盟政治广告档案”中的新评论

我是档案管理员。谷歌不是档案馆,Tumblr和Flickr也不是,任何其他平台都可能随时删除你的内容。它们是企业,赚钱是它们的本职。这正是我们这个职业存在的意义——我们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经费总是不足,但我们拥有系统的专业培训、技术知识以及保存信息并确保其可获取的职业道德。若想妥善保存资料,请寻求档案管理员的帮助,别指望那些冷漠的企业会替你完成这件事。

作者: fuzz_junket | 发布于: 2025-09-29 12:40


12. eterm 在“如果我不想让我的业余爱好视频公之于众呢?”中的新评论

我很好奇这里的评论是否体现了代际或文化差异。

我很理解作者的感受,而且我也觉得视频在某种程度上比照片更侵犯隐私。

因此,我发现那种认为视频只是”必须接受的事物”的(显然很普遍的)态度相当陌生。但我在想,这种态度有多少是来自年轻一代——他们从小就在”时刻被记录”的环境中长大。

值得庆幸的是,我成长的年代还没有普及视频记录,但比我小十岁的人可能就不是这样了。

在我看来,”偶尔可能被拍摄”和”每周都有记录被上传到YouTube”存在巨大差异。

前者你仍能保持合理的匿名性,而后者你可能会成为他人单向情感关系中的配角。

作者: eterm | 发布于: 2025-09-29 12:03


13. marc_abonce 在”F-Droid 与谷歌开发者注册规定”中的新评论

F-Droid的运作方式与众不同。它分发的应用都经过验证,确保符合用户利益而非应用分发商的利益。

F-Droid的审核机制曾至少一次帮我避坑:当时我想升级Simple™系列应用,却在F-Droid上找不到了。这让我发现SimpleMobileTools已被收购方转为了闭源软件[1],所幸还有个名为Fossify的自由分支[2]。

若当初通过Google Play安装这些应用,商店根本不会在意这类所有权变更,我只会被动接收新主人推送的任意更新版本。

每个应用商店的政策都各有利弊,正因如此,保持应用市场的多样性才显得至关重要。

[1] https://github.com/SimpleMobileTools/General-Discussion/issu
[2] https://github.com/FossifyOrg

作者: marc_abonce | 发布于: 2025-09-29 06:15


14. anilgulecha在”F-Droid与谷歌开发者注册规定”中的新评论

F-Droid在过去约15年间在引导替代应用商店生态方面表现卓越,我在此事上会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

想对讨论串里的谷歌员工说句话——请在公司内部支持这个立场。我理解内部的复杂考量,或许当前方案在不完美的选项中看似最优,但F-Droid的观点很正确:封杀匿名(但优质)软件对任何开放生态系统而言都是跨越危险界限的行为。今天针对的是Play商店,明天就会波及开放网络,这终将对谷歌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

作者: anilgulecha | 发布于: 2025-09-29 05:48


15. PessimalDecimal在《AI编程陷阱》中的新评论

我很想看到一种反AI的观点,不依赖于”技术会让人变得懒惰/粗心/不动脑筋”这种论调。

这篇文章虽然有点偏离主题,但指出AI编程会剥夺你对所生成代码的深层理解,这个批评确实切中要害且很重要。

软件工程师的主要工作不是产出代码,而是构建可运行的软件系统。其中最关键的是难以言传的代码运行”心智模型”,以及对该领域专业知识的掌握。代码只是这种心智模型的衍生品。对于任何稍具规模的项目,作为代码阅读者的你,永远不可能像原作者那样透彻理解代码。

不构建软件心智模型还会带来其他后果。基于语法层面的推理已被证明存在局限性,这正是基于LLM的编程工具难以突破的瓶颈。

作者: PessimalDecimal | 发布于: 2025-09-28 16:30


16. shredprez 在《AI编程陷阱》中的新评论

我很想看到一种不依赖”技术会让人变得懒惰/粗心/不动脑筋”这种论调的反AI观点。

任何认真使用过这项技术的人都知道,在使用LLM生成代码时,”规划-构建-测试-反思”的循环同样重要:如果你不动脑子地随意构建,系统很快就会崩溃。但如果你确实应用了这个循环,你就能把更多时间花在我个人最享受的部分——构建架构和测试最终体验上。

当LLM以闪电速度完成所有有趣简单的工作时,留给我们的就只剩那些吃力不讨好的任务

在我看来,这正是在AI已取得一定掌握程度的每个行业里都在上演的根本分歧。享受工作实操体验的人与享受工作思考体验的人之间存在鸿沟。如果你最喜欢的是思考环节,AI可以让你几乎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其中——从概念构思到故障排除。但如果你喜欢的是动手操作、敲代码、调试参数和配置等等,那么AI所做的就是把最精彩的部分都给夺走了。

作者: shredprez | 发布于: 2025-09-28 16:04


17. 用户 armchairhacker 在《当我说“按字母顺序”时,我指的就是“按字母顺序”》中的新评论

我赞同微软/谷歌/KDE的排序方式。作者遇到的情况极为罕见,而用户期望”10”排在”9”之前的情形要常见得多。况且桌面系统并未将这种排序标注为”字母序”(实际上严格来说应该是”字典序”*),它们标注的是”按名称排序”(一种非正式标准),所以从技术层面来说这并不算欺骗。

我怀念从前电脑完全听从指令,而不是试图揣测用户想法的年代。

你可能戴着怀旧滤镜在看那个时代。我也不喜欢电脑欺骗我,但”读心术”在很多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功能上确实很有帮助,比如自动保存。桌面系统完全可以提供真正按字母序排序的选项,但更常见的使用场景理应作为默认设置——这正是”直观操作”的定义所在。

作者: armchairhacker | 发布于: 2025-09-28 15:57


18. crazygringo 在《再次未能理解指数增长》中的新评论

考虑到多年来多个行业持续呈现指数级性能提升的趋势,如果这种进步突然停滞,那才真是令人大跌眼镜。

我敢肯定,上世纪70年代人们谈论商业航空飞行速度时也是这么想的。

但事实证明,很多技术的发展轨迹都遵循S型曲线而非纯粹的指数增长,因为总存在各种制约因素。

就当前的大语言模型而言,限制因素可能来自训练数据、成本、Transformer架构的固有局限,以及大语言模型本质上无法突破上下文窗口进行学习这一事实。也可能是所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S型曲线的棘手之处在于:在增速真正放缓之前,你永远无法确知自己处于曲线的哪个阶段。我们仍处于增长阶段的起点?还是处于增速已转为线性而非指数增长的中段?又或者增长已经开始放缓了?

作者: crazygringo | 发布于: 2025-09-28 14:03


19. 用户 jqpabc123 在《隐私獾:EFF 开发的免费浏览器防追踪扩展》中的新评论

隐私獾不会屏蔽广告,除非这些广告恰好正在追踪你;实际上,我们的目标之一就是激励广告商采用更注重隐私的做法。

这个问题有个简单的解决方案——叫做”情境关联”广告。原理很简单:广告优先级根据你当前浏览的内容决定,而非你的浏览历史(即”个性化广告”)。

“个性化广告”问题出在哪里?它们本质上植根于过去——而过去往往已不再相关。就因为我上周搜索过汽车,不代表我还没买车——那为什么在我搜索宠物用品时还要看到汽车广告?但如果我正在浏览汽车经销商网站,那我很可能确实仍有购车意向。

广告商的问题何在?他们在毫无实证的情况下,盲目信奉这套缺乏逻辑、效果不佳且往往失实的广告理念——认为个人浏览历史能有效预测未来需求。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将自己的广告预算拱手交给一个”黑箱”流程,既无法洞察也无法控制,还容易被恶意操纵。

我为何要在意?因为我们所有人都要为此付出代价。

作者: jqpabc123 | 发布于: 2025-09-28 13:25


20. firefoxd 在《在微型星球上递送信息的 WebGL 游戏》中的新评论

这字体?这美术风格?在移动设备上的流畅度?简直太棒了。

虽然一开始没能成功派送包裹,但我完全被迷住了,根本顾不上生气。真是款精美的游戏,值得称赞。

补充:后来我搞明白操作了,完成了所有派送任务。游戏潜力巨大,让我有点想起thatgamecompany的《Sky光遇》。

再补充:想对开发者说,我注意到有好几个玩家靠近我试图交流。建议参考《风之旅人》(thatgamecompany)这类游戏,看看人们不用聊天功能的各种交流方式。玩家可以互相帮助,老手能引导新手,全程无需言语。当年在游戏里每次遇到其他玩家,他们都会发送暖心的互动信息。

作者: firefoxd | 发布于: 2025-09-27 1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