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ker_news_top_comments_2025-09-26

Hacker News 高赞评论 - 2025-09-26

1. haolez在“ChatControl:欧盟拟扫描所有私密消息,包括加密应用”中的新评论

我认为社会面临的挑战不是简单地拒绝此类尝试,而是如何防止它们被反复推进,直到某个特定情境下获得通过。

作者: haolez | 发布于: 2025-09-25 16:20


2. mosura在”Cloudflare邮件服务:内测阶段”中的新评论

最终所有互联网协议都将被Cloudflare中间人劫持。这就是你的单一拦截点!

作者: mosura | 发布于: 2025-09-25 15:07


3. [—

中文标题:
godelski 在《Helium 浏览器》中的新评论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369511)

氦浏览器基于Chromium
号称提供最佳默认隐私保护

抱歉,直接跳过…

即便是无谷歌服务的Chromium版本,我也觉得这些说法自相矛盾。我们需要的是不让谷歌掌控生态系统的浏览器,需要真正的竞争选择。那么现状是只能选Firefox(Gecko)、Safari(WebKit)和Ladybird吗?

个人选择是在多数设备上用Firefox,iPhone和iPad上用Orion(WebKit)。

氦浏览器通过其服务匿名化所有向Chrome应用商店发出的内部请求

这种机制听起来很容易出纰漏。或许现在运行良好,但注定会陷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拉锯战。

我倒是很想看看与Mullvad浏览器(Gecko)之类的详细对比。我对Mullvad和Tor团队有较高信任度,他们在这方面积淀更久且持续更新——Mullvad浏览器2023年初发布[0],上周还有更新[1]。

[0] The Mullvad Browser (mullvad.net)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35421034
[0.5] Mullvad Browser (torproject.org)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37159744
[1] https://github.com/mullvad/mullvad-browser

作者: godelski | 发布于: 2025-09-25 05:16


4. CSMastermind在《一张图看懂谷歌搜索的所有问题》中的新评论

我还记得当年谷歌的一大卖点就是它不这么干。

作者: CSMastermind | 发布于: 2025-09-24 23:03


5. 新评论 by jsheard in “一张图看尽谷歌搜索的所有问题”

他们在Play商店也这么干,比如我刚搜索Firefox,第一个结果就是Opera的赞助位。苹果App Store会这样吗?

更滑稽的例子:搜Amazon第一个出来的是Temu,搜Temu第一个蹦出Shein,搜Shein倒是真出现Shein了!…不过这仅仅是因为他们在自己品牌名的广告位上砸钱最多,结果就出现了”双倍Shein”:https://i.imgur.com/0buR8Hq.png

作者: jsheard | 发布于: 2025-09-24 22:58


6. 新评论 by zelphirkalt 于《让我选中文本》

我有个习惯,在电脑屏幕上阅读时总喜欢选中并高亮文本。平时追踪行距其实没问题,但不知怎的就是会下意识地做选中操作——或许这种方式确实能让视线更轻松地跟随文字。当我遇到禁止文本选中的网页时,这个网站在我心里的百分制评分会直接扣掉50分。也就是说,即便其他方面完美无缺(几乎没有网站能做到),扣分后它依然很糟糕。如果这个网站本身还存在需要复制文本的使用场景,那种反智的设计更会让我火大。同样让我反感的是每个像素点都变成可点击交互区的设计。

超文本的初衷根本不是这样的。别再让网络沦为可访问性的粪坑了。

作者: zelphirkalt | 发布于: 2025-09-24 18:38


7. cs702在”陶哲轩:小型组织在社会中的角色已大幅萎缩”中的新评论

好文,发人深省。强烈推荐。

有趣的是,过去美国联邦政府曾积极阻止私营组织变得过于强势。仅凭记忆举几个例子:

那时你日常打交道的公司通常规模较小、更具地域性、面临更多竞争,更难积累经济和政治影响力——尤其是在国家层面。

而如今,权力和资源似乎集中得多。

作者: cs702 | 发布于: 2025-09-24 16:59


8. 新评论:gaoshan在《特勤局SIM卡农场报道纯属捏造》中发表

这篇文章有很多值得讨论的地方,但我想重点分析这一部分:”我们之所以认为这个故事是编造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纽约时报》的报道引用了匿名官员的说法,’以匿名身份讨论正在进行的调查’。这根本不符合常规新闻原则,不是授予匿名的正当理由。这就是所谓的’华盛顿游戏’——通过’官方泄密’散布宣传内容却无需承担责任。”

声称”这不符合常规”是不准确的。引用匿名消息源是长期存在的行业惯例(尤其在涉及执法活动或敏感政治报道时)。《纽约时报》对匿名消息源身份有着正式的编辑标准,要求编辑评估使用匿名的合理性。这并不意味着信息必然可靠——这正是需要编辑把关的地方,但这确实属于正常新闻实践的范畴。

关于”华盛顿游戏”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但被夸大了。确实,泄密可能是政客的战略手段,也可能被政治操盘手利用,但将全部匿名消息源等同于宣传是误导性的。许多此类报道曾揭露重大真相并让权贵承担责任(如水门事件、五角大楼文件、阿布格莱布监狱事件)。负责任的报道需要权衡消息源动机,并尽可能准确真实地核实信息和呈现背景。

作者的轻蔑态度过度简化(或者说得不客气些,曲解)了此处匿名的原因和功能。他们夸大了宣传与匿名消息源之间的问题。虽然匿名确实可能助长宣传(这种情况确实发生过),但这种绝对化的论断是不准确的。

我觉得这种带有绝对主义的语气,试图将报道的复杂性和细微差别简化到可以全盘否定的程度,正是当下博客/推文/评论文化的典型特征。但这种做法实际上更有利于那些散播混乱和不信任的人,而非服务于真相与准确性。

作者: gaoshan | 发布于: 2025-09-24 14:31


9. NoraCodes在《让我选中文本》中的新评论

考虑到这个页面使用了博客其他地方都没有的样式:

   body {
       -webkit-user-select: none;
       -webkit-touch-callout: none;
       -moz-user-select: none;
       -ms-user-select: none;
       user-select: none;
    }

我认为可以合理推断,这个页面无法选中文本并非如某些评论所说的是无意之举,也不是”讽刺”,而是有意为之,旨在展示这种行为有多令人反感。

作者: NoraCodes | 发布于: 2025-09-24 14:27


10. piyuv在”Yt-dlp:YouTube下载即将新增要求”中的新评论

我是YouTube Premium的付费用户。上周末想下载视频在火车上看,结果iPad上的应用卡在”等待下载…”状态,iPhone上也一样。重启没用。折腾半小时又干等半小时后我放弃了,最后用yt-dlp下载视频转到USB-C闪存盘才看上。

现在就等他们推行”高级会员不得与家庭成员外共享”的政策,我好终于能取消订阅。家人倒是把去广告功能用得挺溜。

作者: piyuv | 发布于: 2025-09-24 12:58


11. hackitup7在”Libghostty即将发布”中的新评论

这家伙创立公司→上市→卖出几十亿身家→然后转头就回去写代码了,太传奇了。

作者: hackitup7 | 发布于: 2025-09-23 17:32


12. recursivedoubts在《Mesh:我尝试了Htmx,然后放弃了》中的新评论

听起来这个应用并不适合使用htmx。我已经把它添加到htmx网站的”另一方面”版块中:

https://htmx.org/essays/#on-the-other-hand

关于默认的”innerHTML”交换行为:

https://htmx.org/quirks/#the-default-swap-strategy-is-innerh...

我们提议将htmx功能合并到HTML规范中的方案使用的是outerHTML:

https://alexanderpetros.com/triptych/

另外可以考虑datastar,这是一个Go工程师从SSE优先的角度编写的:

https://data-star.dev/

作者: recursivedoubts | 发布于: 2025-09-23 13:21


13. adastra22在”Delete FROM users WHERE location = ‘Iran’;”中的新评论

楼主,从另一方的角度补充些背景信息或许有帮助。

是的,美国公司与伊朗人做生意会面临罚款——你肯定明白制裁就是这样运作的。但事情不止于此。

如果美国人发现自己正在与被制裁对象,或伊朗、朝鲜等受制裁国家的公民进行交易,代价会急剧上升:100万美元罚款外加最高20年联邦监禁。注意这是个人风险——你,负责交易的经理或高管,以及所有知情人,如果不立即终止所有联系并切断往来,都可能面临20年联邦监狱的”深刻教育”。正因如此,他们才会突然失联并从生产环境删除你的数据。这很糟糕,但换作是我也会这么做。没人应该承担这种风险。

这就是你遭遇这些情况的原因 :(

作者: adastra22 | 发布于: 2025-09-23 05:58


14. rpigab 在《你用AI做了这个却不知自己在做什么》中的新评论

“听说你数学计算速度特别快”

我:“没错,确实如此”

面试官:“14乘以27等于多少?”

我:“49”

面试官:“这差得也太远了吧”

我:“是差得远,但算得够快啊”

作者: rpigab | 发布于: 2025-09-22 09:53


15. dansmith1919在《你用AI做了这个,却根本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中的新评论

真是绝了,他居然直接把badger的回复粘贴到Chat里就提交了(这明显到滑稽的AI回复):

感谢快速审核。您说得对——我附上的概念验证确实没有调用libcurl,因此无法证明cURL存在漏洞。我撤回关于cookie溢出的说法,并为造成的干扰致歉。请将此报告标记为无效并关闭。如有需要,我可以单独提供一个真正驱动libcurl cookie解析器的最小C语言复现案例(例如通过包含超大Set-Cookie的HTTP响应或使用CURLOPT_COOKIELIST),并在lib/cookie.c中指明具体函数/行号——如果确实发现问题的话。

作者: dansmith1919 | 发布于: 2025-09-22 09:51


16. 新评论 by misnome 于《你用AI做了这个,却不懂自己在做什么》

我想知道在这场技术”革命”中,”为我实际节省的时间”与”浪费他人时间”之间的平衡点究竟在哪里。

作者: misnome | 发布于: 2025-09-22 09:40


17. nomilk 在《我,一个非开发者,如何阅读你,一个开发者,为我写的教程》中的新评论

我强烈推荐这种方法:找一个专业知识最少的人来按照文档的目标进行操作。坐在他们旁边或共享屏幕,不要说话,当然也不要帮忙,只是观察。看他们笨拙地摸索,看他们不知所措,看他们遇到你(作者)从未遇到过的情况——因为你机器上已经配置好了xyz,却忘了用户可能根本没有这些配置。(甚至观察他们在不懂时装作知道该怎么做)。

如果用户能轻松地、不需要太多猜测或困惑就达成目标,那文档就算合格。如果不行,记下每一个出问题的地方,逐一解决,然后换一个新用户重来一遍。

我见过不少FAANG的文档都远达不到这个标准。

我们组织设定了这个高标准,我对此无比感激。特别是对于那些我偶尔使用的关键技术文档(很多细节容易忘记)。这节省了会议时间、技术支持请求和视频通话,因为用户可以自助解决问题。

作者: nomilk | 发布于: 2025-09-22 04:15


18. kaydub在“AI本应助力新人发光,为何却主要让资深者更强?”中的新评论

因为初级开发者不知道什么时候被带偏了方向。他们会任由LLM在幻觉中越陷越深。

我手下有个初级开发者,本该部署我写的Terraform模块。这个任务拖了很久,我去检查进度时,他描述了遇到的问题并请我帮忙查看。

他的代码库简直一团糟,明显能看出是被Claude带进了沟里。当我问”为什么这里全是Python代码?模块本身是自包含的”时,他回答”不知道,是Claude这么干的”,正好印证了我的猜测。

他们缺乏经验,过度依赖LLM工具。不仅在设计和实现阶段,连排查故障时也如此。如果用本身会产生幻觉的工具来调试,又无法识别出这些幻觉,那可就有的折腾了。

但另一方面,LLM工具确实帮我摆脱了许多讨厌的重复劳动。我大多能及时察觉LLM开始跑偏(至少多数情况下),并阻止它继续胡说。这反而重新点燃了我对编程和软件开发的热情,让我产出更多、成果更好。

作者: kaydub | 发布于: 2025-09-21 16:16


19. em500在《为何作为负责任的成年人,<模拟城市2000>的感受截然不同》中的新评论

如今有了孩子,我才真正理解为什么”美国人爱他们的汽车”——这句话从原本的贬义变成了感同身受。”禁止汽车”口号的支持者们在个人简介里从不提及配偶或子女,这绝非偶然。

这与1970年代荷兰大规模反汽车运动(最终促成自行车基础设施大规模投资和城市汽车限行)形成鲜明对比。当时有大量家长参与,高呼令人印象深刻的口号”Stop de Kindermoord”(”停止屠杀儿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Road_transport_in_the_Netherlands#Road_safety

作者: em500 | 发布于: 2025-09-21 09:49


20. 新评论:Taek 在《超声波厨师刀》中的发言

看到这个视频评论区里这么多冷嘲热讽还挺让人意外的。”找个独立厨师用这把刀完成真实厨房工作”的要求完全合理,但那些关于电子垃圾和断指风险的说教就显得有失偏颇了。

人们愿意花几百美元和大量时间打磨厨刀,更锋利的厨刀当然有市场空间。至于电子垃圾问题,指望通过让消费者为购买有趣产品感到内疚来取得实质进展根本不现实——这问题的根源远非如此,精力应该用在更该用的地方。

这确实是件新颖酷炫的工具,至少在其真实效用得到验证之前。让人们为此感到兴奋并无不妥。

作者: Taek | 发布于: 2025-09-20 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