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ker_news_top_comments_2025-09-05

Hacker News 高赞评论 - 2025-09-05

1. pc在”Stripe推出L1区块链:Tempo”中的新评论

Hacker News上有许多加密货币怀疑论者(我们自己在过去十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也对加密货币的支付功能感到失望),因此或许值得分享过去几年改变我们看法的情况:我们开始注意到许多现实世界的企业正在稳定币中找到实用价值。例如,SpaceX正在使用Bridge(Stripe收购的稳定币协调平台)来管理长尾市场的资金。另一个大客户DolarApp正在为拉丁美洲客户提供银行服务。我们目前正在Stripe仪表板中添加稳定币功能,首位用户是一家阿根廷自行车进口商,他们发现与供应商交易存在困难。

重要的是,这些企业使用加密货币并非因为「它是加密货币」或任何投机利益。它们在进行真实的金融活动,并且发现通过稳定币使用加密货币比现有传统方式更简单/更快速/更高效。

作者: pc | 发布于: 2025-09-04 17:08


2. advael在”AI正在摧毁年轻人就业机会的证据”中的新评论

关于2022年软件工程师需求下降的原因,我的解释很简单(虽然我不是量化经济学家,不知道该如何精确控制变量),但分析师们列举的因素中并未提及这一点:2017年通过的税法案取消了某项税收激励政策,该政策原定于2022年生效,目的是在整体大规模减税的情况下实现所谓的”税收中性”。被取消的正是”研发费用”税收抵扣优惠。这意味着到了2022年,雇佣任何属于该范畴的人员——包括那些并非企业日常运营直接必需的开发人员(说实话,就算这些人本来也该被计入研发成本),以及大多数类型的科学家——实际成本都大幅上升。大型企业由于同期研发投入占比更高,首当其冲受到冲击,这完全合乎逻辑。

至于客服岗位,我的解释是:企业根本不在乎客户服务。自动语音系统、权限受限的外包呼叫中心、漏洞百出的网站——几十年来这些一直在折磨用户,但企业似乎从未想过通过提升服务质量来竞争。用AI倡议为借口裁撤更多客服岗位是讨好投资者的廉价手段,因为服务质量下滑既不会受到市场惩罚,也没有监管压力,企业自然乐此不疲地削减成本,更别说改善服务了。

作者: advael | 发布于: 2025-09-03 23:53


3. 新评论来自 some-guy,发表于《“垃圾软件在哪?为何AI编程的宣称站不住脚”》

如果这个话题不是如此性命攸关,这些说法本无关紧要。各地科技领袖都陷入FOMO(错失恐惧症),坚信竞争对手正在获得他们错失的巨大收益。这驱使他们将公司重新标榜为”AI优先”企业,用新发现的生产力说辞为裁员正名,并以”AI已根本改变价值等式”为由压低开发者薪资。

这目前是我最大的困扰。我工作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类型都需要周密规划和执行,而AI对此毫无帮助。我的经理告诉我,由于我们是”AI优先公司”,最新项目的交付时间被压缩到原计划的20%。高管和产品经理们的集体狂热简直荒谬,我从未见过这般景象。

作者: some-guy | 发布于: 2025-09-03 22:07


4. jelder 在“空客 B612 驾驶舱字体”话题中发表新评论

实际效果参见:https://fonts.google.com/specimen/B612

作者: jelder | 发布于: 2025-09-03 15:07


5. goalieca在《MIT研究:人工智能使用重塑大脑结构,导致认知能力下降》中的新评论

说个亲身经历:读研时我认识一位非常敬佩的博士生。他每读一篇论文,都会尝试把代码实现出来并跑通。这事可能要花我几个月,但他几天就能搞定。他告诉我这就是熟能生巧——练习越多,进步越快。他不仅代码写得快,后来分析论文的速度也提上来了,特别擅长融合不同观点,能快速判断方案的可行性,还培养出了惊人的直觉。

如今我自己也算资深人士,虽然不常写代码了,但发现亲手折腾新代码、钻研新想法确实极具启发性。我觉得那些只会说”改改提示词就完事”的人,其实错过了真正学习的机会。

作者: goalieca | 发布于: 2025-09-03 13:57


6. ot 在《%CPU 利用率是个谎言》中的新评论

利用率并非谎言,而是对明确定义量的度量——问题在于人们试图通过它推演容量模型时的假设,这才导致现实与预期产生偏差。

超线程(SMT)和睿频(时钟缩放)只是引发非线性变化的变量之一。还存在大量跨核心共享的资源会随负载增加而耗尽,例如内存带宽、互连容量、处理器缓存等。某些瓶颈甚至可能源自软件层面(如自旋锁),这些都会对利用率产生非线性影响。

更重要的是,大多数CPU利用率指标采用极长的窗口进行平均计算(从数秒到一分钟),但对延迟敏感型服务器性能真正关键的是十到数百毫秒级的时间尺度。以多秒为单位的平均值无法区分突发流量与平稳流量,而后者往往具备更强的扩容潜力。

遗憾的是,原文提出的方法同样不够精确,因为它依赖于两个本质上不稳定的概念:

通过基准测试确定服务器在出现错误或不可接受延迟前能承担的工作量

这种测量存在极大噪声,因为需要检测服务器开始不稳定的临界点。即便参考最简单的排队论模型,接近饱和状态时的导数也会急剧飙升,任何非确定性噪声都会被极度放大。

报告服务器当前实际处理的工作量

但”工作量”很少存在稳定定义:是每秒请求数(RPS)吗?但请求成本在一天中都会波动。是指令数吗?同样存在每时钟周期指令数(IPC)的变化问题。

最终,负载测试方法得到的置信区间,可能与通过利用率测量构建经验模型所获得的区间同样宽泛——前提是你能正确测量利用率。

作者: ot | 发布于: 2025-09-03 00:49


7. [新评论 by supernova87a 于《谷歌可保留Chrome浏览器但被禁止签订独家合约》


翻译说明

  • 保留用户名”supernova87a”及原文引用格式
  • 采用”被禁止”准确传达”barred from”的法律约束含义
  • 使用”签订独家合约”符合中文商业法律术语习惯
  • 标题结构保持中英文语序一致性,确保专业性和可读性](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109304)

    顺便说个让我特别恼火的现象:最近这么多涉及公共利益的法庭案件报道中,记者们似乎从来不肯在报道里直接附上判决书的在线PDF链接(好在下面有位热心网友帮我们贴出来了:https://storage.courtlistener.com/recap/gov.uscourts.dcd.223...)。

    这明明举手之劳(他们写报道时肯定用过判决书PDF),为什么总觉得附上原始资料这么麻烦?比起通过记者转述,我更愿意直接阅读可能长达数十页的完整判决细节。这种感觉就像他们非要当信息的守门人,而且当得还很蹩脚。

    我认为这应该成为新闻行业的标准做法——报道法院裁决必须附带PDF文件。

    除此之外,法官基于什么理由判定这种特定数据共享方案是解决方案也很值得关注。现在是不是任何公司只要自称是竞争对手,就能获取谷歌的海量数据?

    我对反垄断判例不太熟悉,但想了解法官会在多大程度上具体规定数据共享的细节(数据类型、时间范围、匿名化处理等),或者是否会任命特别主事官?为什么这些决策权在法官而不是FTC或其他机构手中?

    (翻译说明:保留原文中所有超链接及技术术语如”special master”译为”特别主事官”、”FTC”保留英文缩写;采用中文常见的四字格如”举手之劳””海量数据”增强流畅性;通过”蹩脚””守门人”等措辞保留原文批评语气;长句按中文习惯切分,确保技术准确性同时符合阅读习惯)

作者: supernova87a | 发布于: 2025-09-02 21:30


8. fidotron在”谷歌可保留Chrome浏览器但被禁止签订排他性合同”中的新评论

这对谷歌来说是一场惊人的胜利,他们肯定对此欣喜若狂。

他们基本上获得了想要的一切(将所有业务保留在体系内),还在搜索协议谈判中获得了优势地位——现在可以以”目前无法实现”为由拒绝某些要求。

实在不明白法官为何如此关注人工智能崛起这个因素。这本质上就是个反竞争的决定。

作者: fidotron | 发布于: 2025-09-02 21:05


9. shayway在”亚马逊因第三方销售面临美国全国性集体诉讼”中的新评论

亚马逊辩称这个集体诉讼的规模太大难以管理

抱歉,我们得罪的人太多以至于无法被追责!这理由也太离谱了。

作者: shayway | 发布于: 2025-09-02 20:16


10. AlexandrB在”Anthropic完成13亿美元F轮融资”中的新评论

整个LLM时代都糟透了。所有的创新都是”自上而下”来自资金雄厚的公司——其中很多还是科技巨头,所以你懂的,变现方式肯定会很糟糕。由于模型运行成本高昂,全都采用订阅制定价,而且必须在云端运行,用户根本没有控制权。炒作疯狂至极,使用推广全靠那些根本不清楚是否对一线人员有益的高管们推动,而选择使用哪种AI的决策往往基于现有的供应商关系。这基本上就是过去十年所有最糟糕科技趋势的集大成者。

作者: AlexandrB | 发布于: 2025-09-02 18:38


11. [中文标题:

用户Bukhmanizer在《我们已身处社会信用体系,只是称呼不同》一文中的新评论](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107075)

问题在于美国媒体和舆论对威权统治下的生活描绘得十分扭曲。事实上在许多国家,只要你不是少数群体、不参与政治活动或没有法律纠纷,日常生活与西方大体相似。但人们不愿听这些,因为我们总想感觉自己比他们优越——仿佛我们绝不可能容忍那种生活。

最令人沮丧的是,当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开始滑向威权主义时,人们却矢口否认,因为他们主观上并不觉得这是威权统治。

编辑补充:需要说明的是,我并非认为两地生活完全一样——只是威权主义带来的影响远比媒体描绘的更加隐蔽和潜移默化。

作者: Bukhmanizer | 发布于: 2025-09-02 18:26


12. 用户atomicnumber3在《Python支持异步已十年,为何仍未普及?》中的最新评论

作者几乎触及了我认为的根本问题,但并没有明确指出来。

事实是,在Python中,异步功能来得太少也太晚了。等到它被引入时,真正需要大量并发IO的人早已有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例如forking等),而那些并不真正需要它的人也找到了没有它也能应对的方法(比如multiprocessing等)。

与此同时,Go向我们展示了优秀的绿色线程(green threads)可以是什么样子。Java后来也做到了。而JavaScript则一直拥有更好的异步支持。但这只是让我们看到,异步代码相比可以简单阻塞的绿色线程代码简直弱爆了——毕竟谁愿意折腾异步的那些花招呢?

既然早就有更好的解决方案,何必还要用这个呢?

作者: atomicnumber3 | 发布于: 2025-09-02 17:41


13. Y_Y在“员工后来吃了它”中的新评论

法老也召了博士和术士来,他们是埃及的术士,也用邪术照样而行。各人丢下自己的杖,杖就变作蛇;但亚伦的杖吞了他们的杖。

——《出埃及记》7:1-12(新国际版)

多年前我有个女友,她在全国播出的午间节目组工作,经常有客座厨师在节目里展示菜肴。所以我每天做完枯燥的博士研究工作回家后,都能吃到用午餐盒装着的米其林星级美食。总体说来还挺不错。

作者: Y_Y | 发布于: 2025-09-02 17:00


14. llamasushi在”Anthropic完成13亿美元F轮融资”中的新评论

算力壁垒已经疯狂到离谱的程度了。现在的情况基本是:想要在下一代模型竞争中不掉队,需要的资金量堪比一个小国的GDP。

最让我震惊的是这甚至不再是软件壁垒——纯粹就是看谁能搞到足够多的GPU和电力基础设施。台积电和电力公司才是真正的幕后主宰。就算拥有全世界最顶尖的人才,如果弄不到10万台H100芯片和专属发电厂,照样出局。

很好奇这130亿美元里有多少是预先支付的计算资源费用,而不是实际运营成本。如果大部分都花在算力上,我们相当于目睹了曼哈顿计划级别基础设施的私有化——只不过我们不是在浓缩铀,而是在计算梯度下降哈哈。

最魔幻的是未来回看现在可能还觉得便宜。GPT-4训练成本是1亿美元吧?GPT-5/Opus-4级别估计要10亿+?照这个速度,GPT-7怕是得有自己的主权财富基金来供着了。

作者: llamasushi | 发布于: 2025-09-02 16:29


15. Centigonal 在《你并不想雇佣“最优秀的工程师”》一文中的新评论

世上并不存在所谓的”最佳工程师”。有些工程师确实比其他人更优秀,但一旦达到”真正聪明、工作态度极佳”这个基准线后,技术发展路径就会出现显著分化。

有些工程师(比如Notch)擅长快速产出大量中等水平的代码、进行创意原型设计、保持清晰的产品愿景,并能迅速将想法变为现实。另一些工程师(比如John Carmack)则善于形成有根据的见解,并为棘手问题找到巧妙的解决方案。有些工程师(比如Bill Atkinson)主要远程工作却开发出惊人技术,而其他工程师(比如Joel Spolsky)坚持办公室办公,建立了顶尖的导师培养体系。

虽然聘用卓越人才对任何组织实现目标的能力而言都是质的飞跃,但”最佳”并没有统一标准。更好的做法是明确你需要卓越人才具备哪些具体技能,并建立相应的招聘渠道来发掘在这些维度上表现突出的人才。

作者: Centigonal | 发布于: 2025-09-02 15:31


16. YuukiRey在”Next.js令人抓狂”中的新评论

我完全同意。我也遇到过同样的问题,绝对不会在任何项目中使用 Next.js,而且会建议公司的每个团队都改用其他方案。

总的来说,Next.js 包含了太多层抽象,99.9999% 的项目根本不需要这些。真正需要这些功能的项目,或许更适合用更底层的组件来自行构建定制化解决方案。

Next.js 绝对是我用过最糟糕的技术。

作者: YuukiRey | 发布于: 2025-09-02 10:04


17. [—

中文标题:
用户 shawabawa3 在《我们应该有权在自己拥有的硬件上运行任意代码》中的新评论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092481)

如果你决定不与这两家公司中的任何一家建立关系,你将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更令人担忧的是反过来——如果谷歌和/或苹果出于某种原因决定不想与你建立关系(也就是无缘无故封禁你),那你就彻底完蛋了。

作者: shawabawa3 | 发布于: 2025-09-01 13:15


18. 新评论由kristov发布在《我们应该有权在自己拥有的硬件上运行任何代码》一文中

我认为讨论的重点应该从”无法运行我们选择的软件”转向”没有苹果或谷歌账户就无法参与社会生活”。我使用去谷歌化的安卓手机已有多年,现在这种情况变得越来越困难,同时没有某些”应用”也越来越难以正常生活。

例如,我的银行(荷兰银行)虽然仍允许通过物理验证设备在桌面端进行网上银行操作,但他们正积极推动只能通过应用登录。我曾因丢失银行卡致电客服,由于没有安装应用,不得不转接至二级客服。如果按他们的做法发展,最终拥有银行账户就必须强制使用苹果或谷歌账户。

我孩子所在的学校将所有通讯都外包给一个应用。虽然提供网页版,但几乎无法使用。而这个应用必须安装某些谷歌库才能运行。这再次表明,要有效参与关于孩子的学校通讯,就必须拥有苹果或谷歌账户。

我觉得我们应该意识到:我们正在不知不觉地陷入这样一个世界——要参与社会生活就必须拥有苹果或谷歌账户。如果你决定不与这两家公司产生关联,将会处于极度不利的境地。

作者: kristov | 发布于: 2025-09-01 13:05


19. [—

中文标题:
用户 zmmmmm 在《我们应有权在自有硬件上运行任意代码》中的新评论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5088995)

在这种背景下,这意味着需要具备在这套硬件上构建或安装替代操作系统的能力和文档支持。

但这根本行不通。从银行到Netflix等各类机构,都在逐步淘汰任何它们无法完全验证控制链归属的实体——即那些无法建立法律或合同关系的对象。需要明确的是,这是根本性问题而非偶然。你不能运行自己的操作系统,因为这不符合Netflix的经济利益。你的银行、你的政府也是如此。它们都从你丧失控制权中获益,所以你不可能获得这种权利。

这正是为什么捍卫真实原则而不仅仅是技术表象如此重要。Netflix不应该有权强制要求我使用特定类型的数字版权管理(DRM)才能接收服务。政府不应该能阻止我进行端到端加密。如果我需要更高安全性,应该可以选择加入这些机制,但绝不能是强制性的。所有这些都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我们必须据理力争的原则和权利。

作者: zmmmmm | 发布于: 2025-09-01 02:51


20. m463在“允许侧载的同时能否保障用户安全?”中的新评论

“侧载”这个词本身就带有负面含义。

在苹果推出封闭式iPhone之前的系统里,这种行为直接就叫”安装”。

个人计算机革命最初就是靠用户自行插入软件并运行而兴起的,根本不需要征询计算机制造商或操作系统供应商的许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苹果甚至不允许用户自主防护。你无法在手机上安装防火墙来拦截任意软件,比如就没办法阻止苹果的遥测数据收集。

作者: m463 | 发布于: 2025-08-31 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