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ker_news_top_comments_2025-08-24

Hacker News 高赞评论 - 2025-08-24

1. jjcm在《美国政府收购英特尔10%股份》一文中的新评论

总的来说,我宁愿政府在救助企业时获得股权。我认为过去那些”大到不能倒”的救助本应让企业付出更大代价,所以看到现在终于采取这种做法,我还是乐见的。

但另一方面,我希望这是个更制度化的流程,而不是这种政治作秀——媒体大肆渲染”总统达成协议拯救美国!”/“英特尔王者归来,政府投资快买英特尔股票!”。这类救助应当遵循严格的规则和程序,让投资者和企业都能有明确的预期。此类交易本该是枯燥的行政事务,而不是媒体狂欢。

作者: jjcm | 发布于: 2025-08-22 22:36


2. sobiolite在”美国政府收购英特尔10%股份”中的新评论

讽刺的是,西方政客曾以为对华开放贸易会让中国采用西方政体模式,结果反而是美国走上了中国的路子。

作者: sobiolite | 发布于: 2025-08-22 22:04


3. afcool83在”Waymo获准在纽约市开始测试”中的新评论

我所在的地区正是他们积极测试/训练的区域。这些自动驾驶汽车的表现始终比我不得不共享道路的大多数人类司机更规范、更安全。

随着半自动和全自动驾驶汽车成为常态,我强烈希望看到驾照考试难度大幅提升,这样才能把危险的人类司机清出道路。

作者: afcool83 | 发布于: 2025-08-22 19:20


4. nickdothutton在”4chan拒绝支付每日网络安全罚款,律师告知BBC”中的新评论

第一步,通过立法。

第二步,要求合规。

第三步,若未获合规回应,处以罚款。

第四步,若未缴纳罚款,宣布违反第二步规定。

第五步,像处理种子网站那样,通过DNS屏蔽英国访问。

第五步始终是真实目的,第二到第四步基本只是走个形式。

作者: nickdothutton | 发布于: 2025-08-22 12:15


5. blixt 在《Go 语言仍不够好》一文中的新评论

从Go语言1.0版本之前开始,我几乎在每份全职工作中都会用到它。团队成员很容易掌握其基础知识,运行稳定可靠(我很少担心升级到最新Go版本的问题),内置了大多数实用功能,编译速度也快。并发处理虽然有些棘手,但花时间熟悉后就能很好地用Go表达数据流。类型系统在多数情况下非常便利,只是偶尔略显冗长。总体而言,它就像工具带里一件值得信赖的工具。

但我不得不承认文章中的很多观点确实有道理。Go由一些可能过于坚持原则而忽视实际便利性的老派开发者设计。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感受,或许如果当初解决了所有这些特性问题,Go反而会变得更糟。公平地说,最近几年确实看到语言团队在修正特性时展现了更多灵活性——比如我曾以为永远看不到泛型或自定义迭代器等功能的引入。

不过关于内存和可移植性的批评似乎更多是个人抱怨。当然如果能改进更好,但Go的垃圾回收机制即使在大型项目中也很少引发问题,调试也不算困难。而且Go能在绝大多数主流平台上运行。

但确实,错误处理/nil值的情况至今仍让我困扰。我经常希望能有Result[Ok, Err]和Optional[T]这样的类型。

作者: blixt | 发布于: 2025-08-22 11:35


6. xg15在“Linux反作弊问题(2024)”中的新评论

这篇文章让我更加理解Linux社区的立场了。

总结一下,作者眼中近乎完美的Valorant反作弊系统:

  • 系统启动时即加载其内核驱动程序
  • 根据硬件序列号生成永久唯一ID并与游戏账号绑定
  • 只要系统处于运行状态就会持续激活(无论是否在玩游戏),还美其名曰”仅进行未明确的日志记录”
  • 居然还能号称完全不是间谍软件、不存在数据安全风险…

作者: xg15 | 发布于: 2025-08-22 11:10


7. AWS CEO称用AI替代初级员工是”我听过最蠢的事”,cambaceres的新评论

“我认为应该重点培养的是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以及持续学习应对新挑战的思维模式。”

瑞典教育体系过去20年一直推行这种理念,试图重点教授批判性思维、推理能力和问题解决方法,而非硬性知识。但结果并不理想。我们发现若缺乏需要批判性思考的基础知识,所谓的推理和批判性思维根本无从谈起。我认为软件开发领域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作者: cambaceres | 发布于: 2025-08-22 08:11


8. 新评论:seu在”扎克伯格因担忧AI泡沫冻结招聘”一文中发表

这些在短短几个月内的方向转变(投入数十亿美元、冻结招聘)表明,这些人对AI未来发展的判断力和其他人一样毫无头绪。他们只不过手握巨额资金,因此能决定资金流向——但也就仅此而已了。

作者: seu | 发布于: 2025-08-21 16:50


9. [jawns在”企业300亿美元生成式AI投入中95%’零回报’”中的新评论


翻译说明

  • 保留用户名”jawns”不译,符合网络社区惯例
  • 采用”生成式AI”专业术语译法
  • 将”$30B”转换为”300亿美元”符合中文计量习惯
  • “零回报”使用引号保留原文强调语气
  • 整体保持新闻标题的简洁性和客观性](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974805)

    完全披露:我目前在一个人工智能工程团队担任领导职务,因此让AI被视为创造价值的存在符合我的最佳利益。

    这是一个相对直接的AI应用案例,预计每年将为我的公司节省数百万美元。

    我们运营着大型呼叫中心,过去客服人员在每通电话后需要花费3-5分钟手动撰写通话摘要。

    最近我们改用AI进行通话转录和摘要撰写。这些摘要不仅比人工撰写的质量更高,还让客服人员能腾出时间从事更高价值的工作。

    这并不炫酷,也不会取代任何人的工作岗位。但确实带来了巨大且可量化的效率提升。

作者: jawns | 发布于: 2025-08-21 16:36


10. 新评论 by dcastonguay 在《我强制每位工程师参与销售通话,结果他们重写了我们的平台》中

最终,在没有我「项目管理干预」的情况下,他们勾勒出了完全不同的架构方案。因为他们终于明白了谁才是我们产品的真实用户。

我不得不将整个经历解读为:「我们强迫工程师参加销售电话会议,结果发现问题在于产品经理在客户与工程团队之间的沟通严重失职。而我们的运维工程师反而更具备将客户需求转化为可行解决方案的能力与执行力。」

作者: dcastonguay | 发布于: 2025-08-21 16:17


11. moi2388在”AWS CEO称用AI替代初级员工是’听过最愚蠢的事’”中的新评论

我完全同意。

顺便说一句…如果你们真能用LLM生成的代码干活,那绝对都是提示词魔法师吧。

我偶尔用它来调试找思路,或者快速搞个UI草图。至于实际代码嘛…它写出来的根本就是一坨意大利面条式的混乱代码,冗长得要命,存在严重的性能和安全风险,而且对我给的每个设计模式都完全理解错误。

作者: moi2388 | 发布于: 2025-08-21 15:01


12. miki123211在”扎克伯格因AI泡沫担忧冻结招聘”中的新评论

我强烈地感觉到,我们眼下在做的事情简直就是”用拨号上网看奈飞”。

我们清楚地看到了AI最终能达到的高度,就像90年代众多视频点播、智能手机和生鲜配送公司当年对互联网的预见一样。基础已经打好,未来的轮廓并不难想象。

但这项技术对多数应用场景而言仍远未成熟。现有技术足以让人感觉”应该能行”,但实际上还没完全到位。它并非毫无用处——现在用AI已经能做很多事,但那些不仅事后回想、甚至当下都觉得显而易见的应用场景,只有等技术真正成熟后才能实现。

作者: miki123211 | 发布于: 2025-08-21 14:44


13. AWS CEO称用AI替代初级员工是”我听过最蠢的事”,simpaticoder发表新评论

本科时我修过抽象代数课。这门课非常难,老师的教学方法之一是让我们背诵证明。实际上,他所有的考试都是同一个模式:先默写一个著名证明,再完成一个创新证明。最初我对这种机械记忆感到震惊——甚至觉得有些冒犯。但神奇的事情发生了——我意识到不理解证明根本不可能背下来!更重要的是,完成创新证明需要相同的”组件”,而这些组件已经”安装”在我的大脑里,使我能够更直观地运用它们(回想起来,这相当于实现了对步骤序列树的高效搜索)。

死记硬背并非万能药。我从未觉得背诵LeetCode算法题有什么启发意义。我认为这是因为那些紧凑、自指、取巧的程序与实际编写应用程序的工作相去甚远。大多数职业程序员在整个职业生涯中最多只会遇到一两次真正的算法难题。应用编程更像是一种人工介导的图遍历——程序员掌握着节点的局部状态,仅凭这些局部状态加上快速衰减的堆栈记忆来进行即兴的移动和变更。也就是说,现实世界的问题不存在明确定义的解决序列,只有启发式方法。

作者: simpaticoder | 发布于: 2025-08-21 13:57


14. alsetmusic在”扎克伯格因担忧AI泡沫冻结招聘”中的新评论

他们当初为招揽顶尖AI人才而破纪录发放的奖金,现在看来可能有些短视了。

几年前我曾用AI作为陷阱题询问一位金融投资人士。她表现得很出色,建议投资那些既布局AI(如微软)又拥有其他盈利业务(如Azure)的企业。我原本期待她会落入话术陷阱盲目追捧热潮,但她巧妙地避开了陷阱,赢得了我的尊重。

我个人认为在市场重新洗牌前,大量投资资金将会蒸发。当前所谓的AI技术仍会有特定用途,但投资者终将意识到承诺的颠覆性突破无法实现,同时大量岗位会消失。这不仅会重创整个行业,更将波及整体经济。

作者: alsetmusic | 发布于: 2025-08-21 13:48


15. AWS CEO称用AI替代初级员工是”我听过最愚蠢的事”,用户jqpabc123发表新评论

阿门!我深有同感。

工程学院里我最敬爱的教授总是采用开卷考试。在现实职场中,人人都能随时获取全部数据和信息。几乎没有哪份工作会付钱雇人仅仅是为了查书或上网找资料——企业真正愿意付费的,是那些能够分析理解、推理判断,并以独特方式运用数据和信息来解决问题的人。

这种能力就是所谓的”工程思维”,而这正是那位教授所传授的真谛。

作者: jqpabc123 | 发布于: 2025-08-21 13:18


16. [—

中文标题:
用户johnklos在《为什么动漫猫娘会阻止我访问Linux内核?》中的新评论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967573)

这里的技术人群通常很专业,所以我忍不住怀疑:到底是真的很多人没搞明白,还是他们假装不理解,只是想贬低Anubis的价值?

当然,开发AI爬虫的人迟早会找到破解方法。但关键在于他们之前并没做到,而这个方法已经有效运行了好一阵子。

随着机器人制造者不断绕过防护,新的”非机器人验证”方法也会持续涌现。

道理就这么简单。如果一个新方法能让你的网站安全防护一两个月,那就很棒了!这总比每秒处理五十个请求、纠结该不该封禁整个网段、以及要封禁哪些网段要强得多。

这就好比提交表单时那些简单的算术题,比如问7+2等于几。谁不知道爬虫能计算这个?但关键是需要人工花时间教爬虫具体怎么做。

作者: johnklos | 发布于: 2025-08-20 23:30


17. pnathan 在《Zedless:专注隐私与本地优先的 Zed 分支版本》中发表新评论

看到这个我很高兴。我愿意为Zed付费——虽然它还没完全成熟,但发展势头很好——但我根本不需要任何AI和遥测功能。

实际情况是,我现在连编辑器里的AI功能都很少用了。反复尝试Copilot这类工具后,发现它们确实还不够成熟。这类功能应该出现在软件开发流程的其他环节(比如代码审查和文档检索增强生成)。

  • 我愿意为设置同步服务付点钱
  • 也愿意为持续维护支付订阅费用

我个人不认为编辑器能带来风投期望的那种投资回报率。所以……可能一年后我还是会回归Emacs,需要强大IDE功能时就用IntelliJ。

作者: pnathan | 发布于: 2025-08-20 19:26


18. [—

中文标题:
mg在”Pixel 10手机”话题下的新评论
—](https://news.ycombinator.com/item?id=44964579)

谷歌团队的理念似乎与我的想法更为契合,而苹果的决策逻辑却常让我感到困惑。以下三点谷歌的选择深得我心,而苹果的做法却令我费解:

  1. 我把Pixel手机平放在桌面上时,它能稳稳当当地躺着——因为它的背部是对称设计的。但iPhone放上去就会晃动。

  2. 在Pixel上整理照片时,我使用文件夹分类。”相机”文件夹专门存放未整理的照片。当我在巴士或咖啡馆时,就会浏览这个文件夹并将新照片归类到指定文件夹。这在iPhone上似乎无法实现——所有照片永远堆在主文件夹里。虽然可以添加到相簿,但原始照片仍保留在主文件夹,导致根本无法区分哪些照片已经整理过。

  3. Android系统可以使用Chrome浏览器,这意味着Web应用能调用文件系统访问API。这使得Web应用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产力工具,能直接处理本地文件。而这在iPhone上完全不可行。

我确信iPhone用户也会有类似的”这在iPhone上很顺手,在Pixel上却很别扭”的体验清单吧?这莫非是”左脑思维与右脑思维”的差异?HN社区的各位是否更偏爱Android呢?

作者: mg | 发布于: 2025-08-20 18:16


19. 新评论:mccoyb在”红杉资本投资Zed”话题下发表

我十分欣赏Zed的理念。从设计原则到底层实现细节,处处都彰显着”卓越品味”。作为研究对象它极具价值(代码质量非常出色,从GPUI一路向上都值得称道)。

不过话说回来,我认为代码编辑器本不该接受风投支持。虽然组建团队来维护项目确实是务实之选,但这种做法让我隐隐感到担忧。

作者: mccoyb | 发布于: 2025-08-20 16:13


20. elAhmo在”Databricks以超1000亿美元估值进行K轮融资”中的新评论

不管他们的产品和理念如何,一家成立15年、融资超百亿美元的公司到现在还需要筹钱,简直荒谬。

这么长时间烧掉这么多钱却还不能自负盈亏,说明这家公司就是在挥霍资金,而且数额巨大。完全是WeWork的既视感。

作者: elAhmo | 发布于: 2025-08-20 07: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