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ker News 高赞评论 - 2025-07-27
1. tempestn在”别下载应用,用网站就行”中的新评论
在AutoTempest,我们多年来一直抵制开发应用程序,因为任何假设的应用程序能实现的功能,我们的网站都能做到。而且在我看来,在浏览器中搜索汽车更方便,你可以轻松打开新标签页、收藏结果等等。
多年来,这始终是我们收到最多的功能请求。我们提供了将网站固定到主屏幕的说明,并向用户解释网站能实现应用程序的所有功能。尽管如此,应用程序的请求依然源源不断。最终我们妥协并发布了一款应用,很快就有约一半的移动流量转向了应用,而我们甚至没有刻意引导用户。
人们就是特别喜欢应用程序!我认为这符合我们对”不同用途使用不同工具”的心理模型。我们还发现应用用户的参与度远高于网站用户,当然这其中可能存在选择偏差。不过可以理解,相比容易遗忘的网站,出现在用户主屏幕上的应用确实能显著提升留存率。对我们而言,这就是目前看到的主要优势。当然我们并没有收集额外数据,虽然我不否认其他公司可能会这样做。
作者: tempestn | 发布于: 2025-07-26 06:31
2. rustystump在”别下载应用,用网站就行”中的新评论
我完全赞同,这一直是我特别反感的一点。
大多数原生应用动辄500MB大小,而即便是最臃肿的网页也不过几MB。它们不仅不让用户选中文本,还充斥着各种奇葩设计。更糟的是,这些应用总要求导入通讯录——这种权限在网页端根本不存在。
原生应用本该如黄油般顺滑,但现实往往是人造黄油:表面光滑油腻,实则有害无益。
作者: rustystump | 发布于: 2025-07-26 00:19
3. codingdave在《现代CSS是时候终结SPA了》中的新评论
单页应用(SPA)的真正价值在于用户需要长时间使用应用的场景。当值得忍受加载大体积代码包的代价,来换取后续极小的网络请求时,SPA才有意义。
流畅的页面过渡只是附带好处,而非采用SPA的主因。文章将客户端路由视为解决页面过渡的方案,这完全误解了SPA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如果你也抱有这种误解,用SPA来解决错误的问题,那么这篇文章确实100%正确。
但SPA的兴起要追溯到jQuery时代,而非React。那时开发者会加载大量jQuery代码,把每个div都当作独立的小应用来处理,通过频繁的小型网络请求保持同步。这确实解决了实际问题——避免用户在老旧浏览器和慢速网络下每次操作数据都要重新加载所有代码。jQuery让SPA变得可行。
后来React等框架让代码不再像意大利面条般混乱,SPA才真正流行起来——虽然很多时候理由并不充分。但SPA最有力的论据始终是:当用户预期会话时间足够长时,通过单次加载可缓存的大代码包,换取后续极低的网络流量,这种复杂度带来的麻烦才是值得的。
作者: codingdave | 发布于: 2025-07-25 21:43
4. stan_kirdey在”Windsurf二号员工:我只获得了股份价值1%的补偿”中的新评论
工程师们:一定要争取更高的基本工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尤其是被收购时——你的股权很可能一文不值。创始人和风投总能拿到钱,而员工很少能分到一杯羹。
别轻信空头承诺。要求查看409A估值报告、清算优先权和薪资区间。如果公司拒绝透明化,这就是给你的信号。
股权就像彩票,工资才是实打实的银行存款。
作者: stan_kirdey | 发布于: 2025-07-25 19:54
5. voxleone在《未来不属于自托管》中的新评论
自托管不仅仅是技术选择问题——它关乎谁掌控着知识的获取权。
启蒙运动时期,拥有一本书的实体副本意味着思想自由。你不是在租借思想,而是真正拥有它们。如今,大多数数字知识都被托管、上锁或流式传输——从平台租赁,而非真正拥有。我们实际上正滑向数字封建主义,在那里,获取文化、工具乃至历史的权利都取决于守门人。
理想情况下,这应该超越市场逻辑。这不仅是可持续性或盈利性的问题,更是关乎公民自主权。如果知识基础设施被集中掌控,那么思想控制权也将随之集中。
自托管或许不适合所有人,但分布式开放系统对于维护民主且持久的数字公地至关重要。
作者: voxleone | 发布于: 2025-07-25 19:23
6. keithwinstein在《MIT为何从Scheme转向Python(2009)》中的新评论
这个故事已经被转载多次,虽然GJS的言论(由Andy Wingo记录)一如既往地引人入胜,但这确实不是对”MIT为何从Scheme转向Python”的准确描述。
背景说明:我曾与GJS共事(也认识Alexey并与Andy Wingo有过接触),修读过6.001课程,至今我的研究仍会定期参考SICP。2006年,我和Kaijen Hsiao担任了基本取代6.001的新课程6.01的首批助教,该课程由Leslie Kaelbling、Hal Abelson和Jacob White教授。
虽然有很多人比我更了解这段历史,但以下是我的理解:1980年代MIT EECS入门课程改革时,有一种理论认为EECS教育应该从四种”工程语言”的深度探索开始。当时设置了四门15学分的课程:
- 6.001:计算机程序的构造与解释(”过程式”语言,Abelson和Sussman主导)
- 6.002:电路与电子学(”结构式”语言)
- 6.003:信号与系统(”函数式”语言)
- 6.004:计算结构(”架构式”语言)
这些课程在学术上很有深度,但也存在痛点,并非人人喜爱。6.001的重点其实不是Scheme语言本身——在我看来使用Scheme的意义在于其极简主义特性,能让这门入门课程专注于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而不被语言特性干扰。
这个课程体系持续到2000年代中期,在互联网泡沫破裂后EECS(”第六课程”)入学人数下降,尤其令院系担忧的是,那些他们希望保留的学生群体流失更严重。据我2005年左右了解,当时观点认为EECS应用领域已经拓宽,以四门深度课程作为起点会让不确定是否要专攻EECS的学生望而却步——这些学生可能还没意识到EECS能带他们进入机器人、图形学、生物医学、基因组学、计算机视觉、NLP、系统、数据库等酷炫领域。
虽然我不在场参与决策(相信动机是多方面的),但据我理解这是改革的部分原因。于是在2005-2007年间,EECS课程体系进行了重组,用两门12学分的概览课程取代了原来的四门深度课程。6.01课程(Kaelbling、Abelson和White主持)涉及机器人、控制、传感、统计、概率推理等,学生要完成迷宫机器人项目;6.02课程则关于通信、信息、压缩、网络等,最终目标是让学生用软件无线电搭建类Wi-Fi系统(后来因设备问题改为声学调制解调器项目)。
这些课程的目标是让学生快速接触EECS的广阔应用(只需两门课而非四门)——要知道当时正值互联网泡沫破灭,很多人告诫学生选择计算机专业最终只能在保险公司当码农,等着工作被外包到低成本国家。
6.01确实使用Python,但与6.001使用Scheme的方式截然不同。我记得6.01的编程作业很少,主要是实现短程序来控制机器人、处理传感器数据等,完全不像6.001的大型编程项目(OOP虚拟世界、元循环求值器等)。
因此说MIT”从Scheme转向Python”并不准确——实质是EECS入门课程从四门深度课变成了两门概览课。虽然原来的深度课程包含大量编程,但新概览课只要求学生编写小型程序(如”控制机器人在通道中央行驶”),这种情况下使用脚本语言通过示例教学最为简便。但学生并非在这门课中系统学习Python。
据我了解(这部分不太确定),在2006年课程改革十多年后,MIT EECS已基本放弃了核心课程理念,现在本科生经历的是更接近常规CS0/CS1的课程序列(类似全美其他CS院系)。不过这些都远晚于Sussman和Wingo讨论的那次变革。
作者: keithwinstein | 发布于: 2025-07-25 19:14
7. edent在”谷歌goo.gl短链接服务将于下月停用”中的新评论
大约6万篇学术引用即将失效 - [链接]
无数书籍中的参考文献将永久断裂 - [链接]
就为了什么?省下几TB的存储空间和一点点CPU算力?
这简直是文化破坏行为。
作者: edent | 发布于: 2025-07-25 14:59
8. jrexilius在《Graphene OS:安全增强版Android系统》中的新评论
我刚在新Pixel手机上安装了Graphene系统。虽然只用了两天,但那种感觉就像199年第一次安装Linux时”在后院挖到宝藏”一样。简直不敢相信这么优秀的软件是完全免费的,这背后需要付出多少努力啊!他们在安全和可用性设置方面做得太到位了,提供了我梦寐以求的精细控制选项。
看到开发团队有人在讨论区,就想说声:谢谢你们!干得漂亮!请继续为用户而战!
虽然我对移动设备没什么发言权,但目前为止体验非常流畅——不过话说回来,我几乎不用第三方应用,更不依赖Play商店独占应用。唯一不满的是硬件问题(这显然不是他们能控制的)。
作者: jrexilius | 发布于: 2025-07-25 03:17
9. mzitelli在《Visa与万事达:全球支付双头垄断(2024)》中的新评论
巴西央行几年前推出了Pix支付系统。它迅速成为全国性的基础转账设施,为个人和企业提供完全免费、即时到账的转账服务,所有银行都必须接入。
然而就在上周,美国政府竟以”不公平贸易行为”为由对Pix展开调查。
这类举动或许表明美国政府当前的政策导向是维持现状。但我仍然好奇,如果美元体系也建立类似的公共数字基础设施,将会产生多大的影响力。
作者: mzitelli | 发布于: 2025-07-24 22:20
10. avhception在”AMD CEO预计台积电美国工厂芯片成本将增加5%-20%”中的新评论
如果这是将价值保留在西方经济体中的代价,那我们就该付。简单明了。我甚至觉得这很划算。
作者: avhception | 发布于: 2025-07-24 21:50
11. impish9208在”Show HN:Tinder变体——只能看到我妻子的照片且只能右滑”中的新评论
下载了应用还买了高级会员,结果还是没找到老婆。开发者赶紧修这个bug啊。
作者: impish9208 | 发布于: 2025-07-24 11:24
12. sReinwald在”Itch.io: 关于NSFW内容的最新动态”中的新评论
这是一个令人深感忧虑的事态发展,尽管并不完全出人意料。虽然我理解itch.io的处境——夹在内容创作者和支付处理商之间进退两难——但其更广泛的影响确实令人不安。
支付处理商实际上已经成为了未经选举的审查委员会,他们通过威胁切断平台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设施,获得了扼杀整个合法内容类别的权力。仅凭某个倡导运动就能迫使Visa/万事达卡/PayPal强制平台下架合法的成人内容,这一事实应该引起所有重视网络言论自由人士的警惕。
问题的核心不在于你是否认同成人游戏或特定内容,而在于少数支付公司现在对数字经济中能够存在哪些合法内容拥有了否决权。这代表着审查权力大规模集中在无需承担责任的商业实体手中,而这些实体完全不受有效的民主监督。
我们已经多次目睹这种模式:PayPal以”盗版问题”为由封禁VPN服务商,Visa暂停成人网站的支付服务,以及现在这场协同施压行动。每一次,合法内容被实质封禁都不是通过立法或司法程序,而是通过闭门作出的企业政策决定。
这些支付处理商自诩为数字经济和网络言论自由的道德仲裁者,这种行为恰恰为将其指定为公共承运商或实施更严格的公用事业监管提供了充分理由。当支付基础设施变得和电力、电话服务一样是参与数字经济的基本要素时,将这些公司视为中立的基础设施而非内容审查机构,不仅合理而且必要。
作者: sReinwald | 发布于: 2025-07-24 07:47
13. K0balt在”Show HN:Tinder变体——只能看到我妻子的照片且只能右滑”中的新评论
这太棒了。
我在床上偷偷滑动手机时被我老婆抓个正着。她问:”嘿,你在干嘛?”我赶紧说:”没什么…”然后把手机放在梳妆台上。
“不行,让我看看你的手机”之类的。我妥协了,她打开应用时鼻孔都快冒烟了(笑),然后她开始摆弄起来,结果我们当晚过得特别愉快。
作者: K0balt | 发布于: 2025-07-24 07:09
14. littlecranky67在”AI摘要导致搜索点击量大幅下降”中的新评论
在手机上点击链接的体验是这样的:
- 页面加载时,我刚要开始滚动阅读,就弹出跟踪许可请求
- 运气好的话能看到”仅必要选项”。运气不好就得点”管理选项”,先研究怎么拒绝所有跟踪
- 顶部/底部总有固定横幅,占据20-30%屏幕空间,要么推销订阅,要么要求安装应用。点角落的小X关闭时,要么点不准,要么因为网络延迟,总要等1-2秒或多点几次
- 往下滑一屏,又弹出注册服务或订阅新闻的覆盖层,还得费劲找关闭按钮
- 内容里的视频或花哨广告不断干扰
关键是这些通常都发生在我确认内容是否是我需要的之前(往往并不是)。
如果用AI或Kagi的摘要工具,就能获得无广告、排版整洁的内容,完全不受这些干扰。
作者: littlecranky67 | 发布于: 2025-07-24 06:40
15. patchtopic在”警方称罪犯使用搭载GrapheneOS的谷歌Pixel手机——我说这是自由”中的新评论
石墨烯操作系统(GrapheneOS)表示:
“欧洲的威权主义者及其媒体帮凶正在歪曲石墨烯操作系统甚至Pixel手机的形象,把它们描绘成罪犯专用的工具。石墨烯操作系统反对这些人想要强加给所有人的大规模监控警察国家。”
政府雇员以官方身份向媒体发表不实言论,将石墨烯操作系统污名化为罪犯专用工具,并将用户主要描述为罪犯,这是国家对石墨烯操作系统项目发起的官方攻击。
作者: patchtopic | 发布于: 2025-07-23 14:19
16. isatty在”我们为受监管行业打造了一款物理隔离的Jira替代方案”中发表新评论
最有趣的部分:我们物理隔离的部署方案实际上比SaaS版本运行得更快。
这是我今天看到最不意外的事了。
作者: isatty | 发布于: 2025-07-23 00:15
17. mattlutze在”Firefox使用技巧”中的新评论
我很惊讶居然有这么多人对Firefox有这么多抱怨。
我从未觉得它的加载速度有什么问题,而且作为一个ADHD患者,我经常忘记重启浏览器,导致在多桌面环境下开着100多个标签页。我那台性能平平的MacBook Pro似乎也毫无压力。
唯一发现的问题是,由于太多人默认只用”Chrome或不用”,偶尔会遇到某些网站出现兼容性问题。就像90年代IE浏览器时代那样,网站开发者总是习惯性地采用Chrome特有的功能实现方式,而不是通用的标准方案。
作者: mattlutze | 发布于: 2025-07-22 13:00
18. nomel在”Anker PowerCore 10000移动电源召回事件内幕调查”中的新评论
我在美国制造业工作。针对中国供应商的来料质量控制(QC)必须采用零信任机制。这不是什么”信任但要核实”的把戏,而是严格的”绝不信任”。必须假设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欺骗:工艺流程变更、材料替换、数据造假,甚至最终给你的产品都可能被调包(最后一步交付山寨品,而把你的正品转到灰色市场销售)。
这些都是行业常识,无数案例证明零信任机制绝对必要。这完全是对抗性体系。虽然额外的来料质量控制工程成本很高,但依然比损失划算。更何况,中国惊人的制造业生态系统几乎无可替代。
在追查过多起类似问题后,我发现”差不多主义”[1]确实是真实存在的现象。
作者: nomel | 发布于: 2025-07-21 20:57
19. yegle在”Anker PowerCore 10000移动电源召回事件内幕调查”中的新评论
值得说明的是,这在中国引发了轩然大波。问题的根源在于电芯供应商Amprius在未通知充电宝制造商的情况下擅自更改了电池设计。据我所知,Amprius因此事件失去了中国的3C认证(中国强制性产品认证)。
这是国内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之一: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1048287
报道节选(经谷歌翻译):
“澎湃新闻从知情人士处获悉,安克创新的电芯供应商本是业内头部电芯厂,其在更换材料后未告知客户。除安克创新外,该供应商还与多家头部充电宝品牌合作,因此影响面甚广。虽然安克创新未点明供应商名称,但有业内人士指出该供应商正是Amprius。”
最新进展:
36氪对安克某副总裁进行了独家专访:
https://m.36kr.com/p/3365435892680709
作者: yegle | 发布于: 2025-07-21 19:58
20. npsomaratna在《”动态规划”并非指”计算机编程”》一文中发表新评论
我是斯里兰卡人。90年代时,我曾参加过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
在国内选拔赛中我表现优异,但首次参加国际比赛时却未能获奖。当时我用递归方法解决了多道题目,但都因超出严格的时间限制而失败。
有位外国选手告诉我:”第1和第5题需要用动态规划来解决。”接下来一整年我都在钻研什么是动态规划。我们这边的人都不熟悉这个术语,甚至经常有人问我:”你是指动态内存分配吗?”
后来我终于找到一本讲解动态编程的书,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就是递归+存储结果”,以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用迭代实现”。
最终,凭借这项新技能,我在2001年IOI竞赛中斩获金牌。真是段有趣的经历。
作者: npsomaratna | 发布于: 2025-07-21 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