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cker News 高赞评论 - 2025-07-21
1. layer8在”质量下降的困惑现象”中的新评论
这里很多评论都在争论说过去几十年的产品质量其实提高了。但我的常见体验是:我手上有5/10/15年前买的高质量产品,现在购买同品牌的升级型号时,却发现做工变差、偷工减料了。而且很难找到能媲美旧版质量的新产品。这种挫败感经常反复出现。
我怀疑当产品成功成熟但达到市场饱和后,利润增长压力会导致每代产品都削减一些成本,从而导致质量逐年缓慢下降。
作者: layer8 | 发布于: 2025-07-20 11:42
2. progval在”本地LLM与离线维基百科对比”中的新评论
一个不可靠的计算机被前信息时代社会奉若神明,这听起来就像《星际迷航》里的情节。
作者: progval | 发布于: 2025-07-19 20:54
3. neonate在”凯悦酒店采用算法化休息区’吸烟探测器’”中的新评论
(由于提供的链接内容无法直接查看,我只能根据您给出的格式模板进行示范性翻译。若需翻译具体评论内容,请提供评论正文)
示范翻译:
“查看完整讨论请访问:https://threadreaderapp.com/thread/1945959030851035223.html“(注:实际翻译时我会完整呈现评论的技术观点和讨论细节,保持原文的技术准确性和讨论语气)
作者: neonate | 发布于: 2025-07-19 07:36
4. terminalshort在”Valve证实信用卡公司施压其下架部分成人游戏”中的新评论
这些活动人士的筹码在于他们可能引发政府的不满。Visa和万事达在美国收取高额手续费的行为简直肆无忌惮,大多数发达国家都不会允许这种情况。美国政府完全可以像监管借记卡手续费那样对他们进行规范,或者用反垄断法来对付这个明目张胆的双头垄断高价行为。正因如此,Visa和万事达有强烈动机去打压政府不喜欢的业务。
这种心照不宣的默契就是:只要他们配合政府,对政府想禁但碍于宪法无法直接禁止的业务实施事实上的封杀,政府就允许他们继续对经济中很大一部分交易征收实质性的销售税。
作者: terminalshort | 发布于: 2025-07-19 02:57
5. miiiiiike在”Valve证实信用卡公司施压要求下架部分成人游戏”中的新评论
听着。先别管具体内容。凭什么信用卡公司能对我们怎么花钱指手画脚?
欺诈?滥用?行啊,让我把钱存进卡里,卡丢了算我倒霉。万事达有什么资格在办公室外决定哪些言论能被接受?我们会在乎自来水公司高管的意见吗?那凭什么要在乎万事达那帮人的想法?
作者: miiiiiike | 发布于: 2025-07-19 01:02
6. ijk在”Valve证实信用卡公司施压其下架部分成人游戏”中的新评论
一个因素是来自多个道德卫道士团体的持续施压,这些团体游说支付公司切断他们不认可内容的支付渠道。NCOSE组织数十年来一直在推进这个项目,而针对信用卡公司的策略在过去十年左右取得了成功。
[1] https://www.eff.org/deeplinks/2020/12/visa-and-mastercard-ar...
[2] https://www.newsweek.com/why-visa-mastercard-being-blamed-on...
[3] https://scholarworks.iu.edu/dspace/bitstreams/761eb6c3-9377-...
作者: ijk | 发布于: 2025-07-19 00:50
7. maxbond在”Valve证实信用卡公司施压其下架部分成人游戏”中的新评论
为什么支付处理商要这么做?是有相关法规要求吗?我理解他们不想处理欺诈交易,但按理说对某些行业欺诈率较高的情况,应该是提高费率才对。只要内容合法且不涉及制裁对象,他们为何要关心游戏内容?这让我很困惑。
这些游戏有些确实令人反感,在某些管制严格的地区可能违法,但在美国并不违法。而且也没证据表明它们资助恐怖主义之类的。所以实在想不通。
作者: maxbond | 发布于: 2025-07-19 00:26
8. spiralcoaster在”我最喜欢的AI应用场景是写日志”中的新评论
这个看似简单的日志记录背后藏着多层认知负担:你得先停下来输入logger.info(还是logging.info?我根据代码库不同混用loguru和logger,结果总是搞混)。然后是括号、f-string本身,以及方括号里的变量。等等,变量名是your_variable还是上面五行那个your_variable_with_edits?还有df.head取子集的语法又是什么来着?
你说的这个就叫:编程。别开玩笑了。写for循环的认知负担怎么说?你得记住遍历的数组内容、这个数组可能和代码库其他部分的交互关系,更别提那些烦人的索引了!从0还是1开始?我受不了了!AI快来拯救我!
作者: spiralcoaster | 发布于: 2025-07-18 00:36
9. austin-cheney在《自学工程师往往更出色(2024)》中的新评论
作为一名自学成才的开发者,我的职业生涯大部分时间都在大公司环境中度过,周围都是计算机科班出身的同事。根据我的观察:
自学开发者最终总能解决问题——只要他们足够聪明,懂得如何应对挑战。
而计算机科班生通常根本不会尝试解决完全陌生领域的问题。当然这因人而异,但大约85%的科班生确实如此。面对高度不确定性时,他们往往束手无策。
这意味着科班生更适应大公司环境,他们就像随时可替换的标准零件,和同僚们遵循着相同的已知模式工作。而自学开发者则持续创新,用独特方式解决问题,因为他们早已学会不在无意义的重复上浪费时间。这种独行侠式的作风常让人心惊胆战,但往往能交出惊艳的成果。
多数开发者似乎并不追求卓越代码。他们更关心如何保住饭碗,用最少变动的方式降低焦虑感。
作者: austin-cheney | 发布于: 2025-07-17 22:56
10. thr0waway001在”Anthropic未告知用户就收紧Claude Code使用限制”中的新评论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用户表示,自从使用限制生效后,他的项目就完全无法推进了。
氛围值已耗尽,是时候开始动动脑子了。
作者: thr0waway001 | 发布于: 2025-07-17 22:06
11. twalkz在”ChatGPT智能体:连接研究与行动”中的新评论
这个”电子表格”演示视频挺有意思:视频里的人说他平时需要4到8小时才能完成复杂的数据密集型报告。现在他只需发送一个智能代理请求,出门遛个狗,回来就能下载到一份数据详实的电子表格。他打开表格说:”我觉得准确率大概有98%…我只需要复制粘贴调整几处就行。如果能帮我完成90-95%的耗时工作,就能省下大量时间。”
但现实情况是,在很多场景下,找出那2%的错误(或处理这2%的误差)反而会成为最耗时的部分。虽然大语言模型的这种特性并不新鲜,但随着应用场景鼓励用户提交更复杂的任务(这些任务往往涉及更多个人数据,有时还涉及资金交易,就像那些”完成X任务并购买Y商品”的示例暗示的那样),”基本正确”的结果很可能会带来一堆麻烦。特别是当那2%的错误很隐蔽,又埋藏在某个复杂流程的第3步(总共46步)时。
作者: twalkz | 发布于: 2025-07-17 17:27
12. TheFreim在”我的银行不断破坏反钓鱼教育”中的新评论
我的银行使用了一套欺诈检测系统,当发现账户有可疑活动时会打电话给你。然后它会要求你回拨一个号码来核实账户活动。每次他们打来电话时,提供的回拨号码都不一样。在网上搜索这个回拨号码,只能找到一个结果——就是欺诈检测系统的网页,上面告诉你不应该信任任何类型的电话(他们的建议很合理,但这等于告诉你不要回应他们自己打来的合法电话)!
作者: TheFreim | 发布于: 2025-07-17 13:17
13. hollywood_court在”前Waymo工程师创立Bedrock Robotics公司实现建筑自动化”中的新评论
我在一家住宅建筑商工作。我们最大的难题就是寻找并雇佣拥有足够技术工人的优质承包商。
我们当地有几十家电气承包商,但只有两家能达到我们的标准。暖通空调公司更是只有一家符合要求,其他技术工种的情况也差不多。
我们的框架施工队是方圆75英里内最好的,其他建筑商总想挖走他们。我们只能不断加薪来防止他们跳槽。
像园艺和虫害防治这类非技术工种一抓一大把。今天我刚刚解雇了主要杀虫剂承包商,因为他们实在不成气候。当然在解雇前就找好了替代者,而且有将近20家可选。
可惜对于技术承包商,我就没法这么潇洒了。
作者: hollywood_court | 发布于: 2025-07-17 00:55
14. cogman10在”Altermagnets:近一个世纪以来首个新型磁体”中的新评论
啊,这个设计很巧妙。
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这种技术的真正优势在于可以实现固态磁存储。
关键在于这些元件能在响应磁场的同时不产生磁场。这意味着你可以把它们紧密排列在一起,而不用担心相互干扰。一个弱电脉冲就能判断存储的是1还是0,而强脉冲则能实现比特翻转。
我推测由于这种特性,这种存储设备应该会有很长的保存期限和近乎无限的读写周期。因为本质上你只是在翻转原子排列,并没有破坏结构或注入电荷。
这种技术应该基本能与常规硅工艺兼容。真正的难点在于:在读取结构开始相互干扰之前,你能把这些元件做到多密集的排列程度。
作者: cogman10 | 发布于: 2025-07-16 16:36
15. palata在”Linux在美国桌面市场份额达到5%”中的新评论
我同意你的观点,但这一点除外:
感谢Steam Deck[…]但我不会因此就说Linux桌面增长了,就像我不会把Android算作Linux的增长一样。
Steam Deck运行的确实是Linux桌面系统。Android虽然使用Linux内核,但其他所有部分都截然不同。SteamOS是基于Arch的Linux发行版。当你以”桌面模式”运行Steam Deck时,它就是一个地道的Linux桌面系统(尽管采用了只读系统和A/B更新等机制,但本质不变)。
作者: palata | 发布于: 2025-07-16 12:13
16. nerdjon在”Linux在美国桌面市场份额达到5%”中的新评论
我很好奇这其中有多少是用户转向Linux系统,又有多少是因为越来越多人从一开始就不使用传统电脑的大趋势。
除了游戏玩家,在我的社交圈里,我认识的人家里都没有台式电脑——要么只有工作笔记本,要么什么都没有。至少我认识的人都已转向用手机和平板处理日常计算需求,而这些数据并未体现在统计中。所以很可能其中很大一部分本来就是Linux桌面用户,他们因为技术需求较强(需要完成手机/平板无法胜任的任务)而继续使用,并非真正的新增用户。
如果这个百分比增长主要是因为整体桌面用户减少,而非Linux桌面用户大幅增加,那就没什么值得庆贺的。
考虑到这些数据都是百分比,我特别好奇具体数值。
当然,Steam Deck确实带来了明显增长(不过随着微软推出游戏优化版Windows,这个趋势能否持续还有待观察)。但我认为这就像不会把Android算作Linux的增长一样,很难说Steam Deck代表Linux桌面的崛起。
作者: nerdjon | 发布于: 2025-07-16 11:53
17. theandrewbailey在”Linux在美国桌面市场份额达到5%”中的新评论
我在一家电子垃圾回收公司的翻新部门工作。由于授权费用和我们的认证资质,我们不能销售任何预装Windows的设备。我的同事们都安装Ubuntu,而我选择安装Linux Mint。我们不知道用户是否会继续使用Linux还是重装Windows,但想到我们正在推动这个转变就觉得很酷。
编辑:顺便放个商品链接:https://www.ebay.com/str/evolutionecycling
作者: theandrewbailey | 发布于: 2025-07-16 10:57
18. BrandoElFollito在”乌克兰黑客摧毁俄罗斯无人机厂商IT基础设施”新闻下的新评论
我在家运行一个小型实验室,大约有30个服务。
某天我决定更换主硬盘,并借机从头重建整个系统,从备份恢复。大概花了一个小时就基本恢复了。
然后我花了一周时间修修补补——“啊对,这个配置我也改过”,”该死,我完全不记得当初为什么这样设置了”。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
这只是我个人管理的实验室,运行着简单的Docker服务。而且我还是从事IT行业的。
想象一下要重建一个由多人经年累月维护的完整基础设施,那简直是项浩大工程。
我曾作为志愿者协助附近一家遭勒索软件攻击的医院恢复系统。那里可怜的两名IT人员根本不知从何入手,而官方提供的帮助简直杯水车薪。
我还参与过某大型企业的勒索软件攻击恢复工作。员工们为了回忆”为什么当初要这样设置”耗费的精力令人咋舌。虽然很多流程号称都有”文档记录”和”经过测试”,但现实往往残酷得多。
作者: BrandoElFollito | 发布于: 2025-07-16 10:44
19. Mawr在《我转用Python并真心喜欢上了》中的新评论
关于链接脚本中的代码有个小建议:
原代码:
API_KEY = os.environ.get("YOUTUBE_API_KEY") CHANNEL_ID = os.environ.get("YOUTUBE_CHANNEL_ID") if not API_KEY or not CHANNEL_ID: print("Missing YOUTUBE_API_KEY or YOUTUBE_CHANNEL_ID.") exit(1)
当完全没有必要使用”OR”时,给用户显示”缺少X或Y”的错误信息,这种为了少写一个if语句而几乎零收益的做法会让用户非常抓狂。
改进版:
if not API_KEY: print("Missing YOUTUBE_API_KEY.") exit(1) if not CHANNEL_ID: print("Missing YOUTUBE_CHANNEL_ID.") exit(1)
用户体验好得多,开发时间只多花0.00001%。
作者: Mawr | 发布于: 2025-07-16 10:37
20. ReadCarlBarks在”Firefox未来何去何从?”中的新评论
感谢您对Firefox的支持
作者: ReadCarlBarks | 发布于: 2025-07-16 07:30